[发明专利]全天候四轮摩托轿车无效
| 申请号: | 90105002.4 | 申请日: | 1990-0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038A | 公开(公告)日: | 1991-07-17 |
| 发明(设计)人: | 李广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广义 |
| 主分类号: | B62K11/00 | 分类号: | B62K11/00;B62K11/14;B62K23/00 |
| 代理公司: | 沈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武也平 |
| 地址: |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全天候 摩托 轿车 | ||
本发明属于一种摩托车。
现有摩托车都是非封闭式的,驾驶者的驾驶环境不舒适,另外,所有摩托车都是双轮式或三轮式的,稳定性差,这是摩托车经常出事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有轿车转向机构都是转盘式的,对多数人来说,操纵起来远不及把式的得心应手。如果把式机构,必须满足把短、转角小,松把稳定等技术要求,但是按现有技术还做不到这一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摩托车,它是全封闭式的,具有四个轮子,把式转向,转把的转角与车轮转角同步。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它包括车身与底板总成,发动机安装总成,转向总成,前后桥总成,刹车总成,车轮总成,操纵系统总成,配电电器总成,发动机装置于底板后侧,转向总成包括转向梯形结构和方向盘,其特征是:1,方向盘是横把式的,梯形结构的横杆由两段杆组成,每段横杆的一端球联接于转向轴节臂上,另一端球联接于一端与前桥轴联接的纵向摇臂上,纵向摇臂和一个拉杆及一个拨杆三者依次球联接而形成连杆机构,拨杆由横把的立杆连动,转动横把时,将联动纵向摇臂,纵向摇臂牵动横杆,由此使两前轮转向,通过计算和运动曲线确定各杆的尺寸,可以满足横把与车轮转角同步。2,发动机为摩托车发动机,其起动轴的启转机构由钢索和大小转盘及手柄组成,钢索两头分别盘结于小轮盘和大轮盘上,手柄固定在大转盘上,大转盘轴接于车底板前部,小轮盘固定在起动轴上,大转盘盘径大于小轮盘径,所以手柄很小的摆动就可以起动发动机。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全封闭结构,四轮承载,转把式转向,易于为大众接受。
本发明实施例由附图1-9给出,下面结合之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车身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车身底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沿B-B线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转向机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侧视图。
图6是图4的仰视图。
图7是本发明又一种转向机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侧视图。
图9是发动机启动机构图。
根据附图,本发明包括由玻璃钢体的车棚1和底板2组成的车体总成,车棚1和底板2粘合成无钢梁底盘的全承载车身结构,底板2上有进气道3和两根纵向件5及数根横向件4,纵向件5是由在沟槽6中埋置木材7和钢片8而构成的,这形成玻璃钢加强件布局(因此而构成了所说全承载结构,可以省却车底盘),进气道3可以用于风冷却后置的发动机,本发明还包括发动机安装总成,转向总成,前后桥总成,刹车总成,配电电器总成,车轮总成,操纵总成,发动机置于底板2后侧,转向总成包括转向梯形结构和方向盘,其特征是:1,方向盘是横把式的,梯形结构的横杆由左右横拉杆15和19组成,横拉杆15和19一端分别与左右前轮9和21的转向轴节臂10与20球联接,另一端都球联接于纵向摇臂17上,纵向摇臂17通过轴销16轴联接于前桥悬架18上,纵向摇臂17和拉杆14及拨杆13三者依次球联接形成连杆机构,拨杆13由横把11的立杆12联动。横把11与两车轮9和21的转角是同步的,如将横把11向左转动40°时,通过立杆12连动拨杆13和拉杆14及纵向摇臂17左转,带动横拉杆15和19,最后带动左右转向轴节10和20分别向左转43°和40°,最后左右车轮分别转动46°和37°。2,发动机为摩托车发动机,其起动轴26的启转机构由钢索24和大小转盘23和25及手柄22组成,手柄22固定在大转盘23上,大转盘23轴接于底板2前部。小转盘25固定在起动轴26上,大转盘23盘径大于小转盘25盘径,所以手柄22以小的摆动就可以起动发动机。
上述实施例的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外型尺寸:2.4*1.23*1.37M(长*宽*高),净重:180KG,
载重量:300KG,乘坐:4人(含驾驶员),车速:60KM/T,
发动机功率:10马力,设计安全系数:n=3-5,
爬坡角:10,油耗/百公里:<2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广义,未经李广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1050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