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梭织机贮纬器无效
申请号: | 89218400.0 | 申请日: | 1989-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6161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4-18 |
发明(设计)人: | 董德林;王金声;王耀东;李树振;陶辰生;王恩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省石家庄纺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D03D47/34 | 分类号: | D03D47/34 |
代理公司: | 河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韩丰年 |
地址: | 河北省石家庄市***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织机 贮纬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梭织机的引纬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无梭织机储纬器。
无梭织机储纬器,主要是用来改善织机纬纱张力的一种机电一体化装置,目前国内使用的无梭织机储纬器均为导纱器旋转,绕纱鼓固定的形式,即电机的转子做成空心轴,纬纱以筒子纱出来,经过空心转子到导纱器,再把纱线引到绕纱鼓上,最后经导纱杆引出到织布机上,这种型式的无梭织机储纬器结构复杂,往往做成高中档产品,造价较高。
本实用新型采用绕纱鼓旋转,导纱器固定形式,并在绕纱鼓上方装有光电检测装置,用以检测纬纱鼓上纬纱贮存的情况,保证织机的正常供纬。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张力环主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张力环左视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检测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检测控制电路图。
附图7为直流调速电路图。
附图8为电机接线图。
如附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支座1、直流电机2、张力片8、导纱器11、检测器12、导纱杆13、绕纱鼓15、张力环16组成。如附图5所示,检测器12是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以光敏三极管为接收器,以绕纱鼓15上的一点作为反射点的反射式光电检测器,检测器12安装在绕纱鼓15的上方,绕纱鼓15安装在直流电机2的轴上,直流电机2带动绕纱鼓15转动。
如附图3、4所示,张力环16是由一个以斜齿为内齿的基环构成的。
下面结合附图将本实用新型详细论述如下:
如附图1所示,筒子纱3上的纬纱4给导纱瓷嘴5、张力片8、导纱器11、旋转的绕纱鼓15、张力环16和导纱杆13引入织机,由于筒子纱3的形状为锥形,所以从筒子纱3中引出的纬纱张力幅值大小是变化的,为了使纬纱在绕纱鼓上排列整齐必须使从筒子纱3中引出的纬纱4保持一定的张力,张力片8夹持从筒子纱3中引出的纬纱4,使其张力大小保持一定值,其张力大小可以由调节柄6调节。本实用新型的绕纱鼓15采用圆筒体,其套在电机2的轴上,电机2带动绕纱鼓15旋转。在绕纱鼓15的上方装有能够检测绕纱鼓15上贮纬量大小的光电检测器12,其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以表面光滑的铝合金绕纱鼓15上的一点为反射点,以光敏三极管为接收器,以反射点为检测点,调整调节螺母10,可以调节检测点前后移动,达到控制绕纱鼓上贮纬量。储纬器控制电路由脉冲发生器、幅度鉴别器、直流变换及开关电路组成。IC1是用NE555产生1KHZ频率占空比为5:1的脉冲波,供给检查器中红外发光二极管D1产生红外光源,R1、R2和C1决定了振荡的频率,IC2NE555是幅度鉴别器,BG1是红外接收管,R6与R7的分压比决定了鉴别幅度的门坎电压,IC2输出的脉冲经D3整流和R10C6滤波后成为一个直流电压以驱动BG2、D4作抗干扰用。BG3是开关电路,基集电极输出去控制可控硅调速电路的给定电位器,使直流电机2转动或仃止,当绕纱鼓15上无纱线,发光二极管D1发出的脉冲光源,由BG1光敏三极管接收,IC2是幅度鉴别器,此时IC2有脉冲输出,此输出脉冲信号经D3整流和R10C6滤波成直流信号,此电压加在BG2基极,BG2集电极电位变低,加在BG3基极,由于此电压较低,BG3相当于开路,此时可控硅给定电压电位器W1不受BG3的影响,此时给定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经过移相触发,可控硅输出电压,电机2驱动,把纱线导入绕纱鼓15,当卷到绕纱鼓15上的纱线遮盖住检测点时,发光二极管发出的脉冲,由于纱线的散射,光敏管BG1接收不到信号,IC2无输出,BG2的基极没有加电压,这时BG2开路,其集电极输出高电压,此时电压加在BG3基极,BG3饱和导通,由于集电极与速度电位器W1中间抽头相联,相当于调速电路给定电压电位器阻值减少,可控硅不输出电压,电机2停转,如此重复工作,保证了织机的正常供纬,为防止纬纱在绕纱鼓15引出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形成气圈,在绕纱鼓15的输出端套装一个张力环16,张力环16的基环靠基环内齿支撑,附在绕纱鼓15上,基环内齿为斜齿,有弹性和韧性,纬线经绕纱鼓15表面和张力环16间隙处穿过,有效地防止纬纱形成气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省石家庄纺织研究所,未经河北省石家庄纺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184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