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开采回灌两用井管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8208121.7 | 申请日: | 1988-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05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4-19 |
发明(设计)人: | 李任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任年 |
主分类号: | E21B43/00 | 分类号: | E21B4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天津市河东区卫国***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采 两用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用于开发地下水、地热、可溶物质,可同时开采回灌的两用井管装置。
目前,现有井管装置仅有开采或者回灌分别进行的单一功能,存在不能同时开采回灌的缺点。由于井管装置功能单一,而只采不灌,不能进行人工补给,造成地下水过量开采,水位下降,导致水井干枯,地面下沉,海水浸入,水质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可同时开采回灌的两用井管装置。
本实用新型由外井管部分和内井管部分两部分组成。外井管部分有上下两个滤水管组。两滤水管组之间被隔断了水力联系。上下两滤水管组分别与抽水的置泵管和回灌的注水管联通,同时分别向地下抽水开采和注水回灌。根据用途之不同,本实用新型分为从上滤水管组开采、于下滤水管组回灌,即上采下灌和从下滤水管组开采、于上滤水管组回灌,即下采上灌两种形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井管装置相比有以下优点:一、可实现边采边灌对地下水循环开采,缓和或解决地下水源之不足;二、稳定地下水位,控制地面沉降,也可将深部补给条件较好的承压水采后回灌入浅层沉降带,使其回弹,治理地面沉降;三、可将带有有害化学成份的地下热水使用其热能后再回灌到地下,防止热流对环境和有害化学成份对地表水的污染;四、可开采冷水、回灌温水、节约制冷能源和水费;五、与国外采用“对井”即一采一灌的井相比,节省了一眼井的工程费用及场地;六、可将咸水或污染水采上处理后灌下,治理污染、咸化,改善地下水质;七、结构简单合理,施工简便易行,并可对现用井进行改造。总之,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附图说明:说明书附图中图1为上采下灌两用井管装置的纵剖面图,图2为下采上灌两用井管装置的纵剖面图,结合附图分别说明如下:
上采下灌两用井管装置,有由注水管2、大井管4、承压环或承压板11、实管13、上滤水管组14、止水套20、实管21、下滤水管组22、沉淀管23组成的外井管部分和由环形板1、置泵管3、丁字管5、短管6、挡板7、止水密封圈8、压缩环10、防脱环12、竖连接板9、中心回接管15、挡板16、止水密封圈17、内衬管18、螺母19组成的内井管部分两部分组成。
大井管4上部与注水管2连接,下端经异径接手或直接与实管13连接。承压环或承压板11连接在大井管4下部管内,上滤水管组14上端与实管13连接、下端与止水套20连接。实管21上端与止水套20连接,下端与下滤水管组22连接。下滤水管组22下端与沉淀管23连接。置泵管3上部与环形板1连接,下端部与丁字管5的横管及短管6连接。挡板7连接于短管6的上部。止水密封圈8、压缩环10套于短管6上。防脱环12连接于短管6的下端。竖连接板9,3-8块。竖板的两边分别与丁字管5的立管和短管6连接,在保持两管环空畅通的条件下,将丁字管5的立管与短管6连为一体。中心回接管15上端与丁字管5的立管连接。挡板16连接在中心回接管15的下部。止水密封圈17与内衬管18套装一体后也联接于中心回接管15的下部。螺母19连接在中心回接管15的下端。
内井管部分与外井管部分,上部经环形板1连为一体,中部经承压环11与压缩环10触压及止水密封圈8与大井管4密封连为一体,下部经止水密封圈17与止水套20密封连为一体。此装置,其特征在于隔断了上滤水管组14与下滤水管组22的水力联系,而上滤水管组14与置泵管3联通,下滤水管组22与注水管2联通。这样,可同时从上滤水管组14抽水开采,于下滤水管组22注水回灌。
下采上灌两用井管装置,有由注水管2、大井管4、实管13、上滤水管组14、止水套20、实管21、下滤水管组22、沉淀管23组成的外井管部分和由环形板1、置泵管3、中心回接管15、挡板16、止水密封圈17、内衬管18、螺母19组成的内井管部分两部分组成。
大井管4上部与注水管2连接,下端经异径接手或直接与实管13连接。上滤水管组14上端与实管13连接,下端与止水套20连接。实管21上端与止水套20连接,下端与下滤水管组22连接。下滤水管组22下端与沉淀管23连接。置泵管3上部与环形板1连接、下端经异径接手与中心回接管15连接。挡板16连接在中心回接管15的下部,止水密封圈17与内衬管18套装一体后也连接于中心回接管15的下部。螺母19连接于中心回接管15的下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任年,未经李任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081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