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柱内串石墨化炉无效
申请号: | 88208082.2 | 申请日: | 1988-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492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7-05 |
发明(设计)人: | 周振铎;赵哲;高德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炭素厂 |
主分类号: | C01B31/04 | 分类号: | C01B3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吉林省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柱内串 石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柱内串石墨化炉。
现有的单柱内串石墨化炉,只能将电极排成一行进行石墨化,装炉量少,只适合于大规格产品的石墨化。我国目前生产的电极均为500以下,在特定功率变压器条件下,其利用率得不到充分发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多柱内串石墨化炉。该炉可根据产品电极直径的大小不同,排成“品”、“吕”、形,增大炉心截面积,使每炉产量提高,变压器的利用率充分发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多柱内串石墨化炉,包括导电电极(1)、内接导电电极(2)、炉尾顶压电极(3)、炉体侧墙(4)、空心耐火材料间隔墙(5)、炉子侧墙外层(6)、耐火中间墙(7)、压力装置(8)、炉头导电电极反力墙(9)、固定短路电极用的耐高温材料(10)、内接导电电极底垫(11)、炉底坑面及通风道(12)、红砖炉底(13)、加压装置基础(14)。其特殊之处在于导电电极(1)是由一块变为四~九块石墨块拼在一起而成的大型导电体。
由附图1、2可以看出。由四块石墨块拼在一起的导电电极(1)穿过外墙、内墙、在墙壁上固定。石墨块之间接触严密,导电性能良好。导电电极(1)的面积大小依产品直径大小及变压器的功率大小而定。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多柱内串石墨化炉。导电电极是一块变为四~九块石墨块拼合成的大型导电体,生产时可将产品并放成“品”“吕”等几种形式。同单柱内串石墨化炉相比,具有装炉量大、适用于规格较小的电极石墨化,在特定功率变压器条件下,其利用率能充分发挥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为多柱内串石墨化炉的俯视图。
图2为多柱内串石墨化炉A-A剖面图。
图中:1-导电电极 2-内接导电电极 3一炉尾顶压电极
4-炉体侧墙 5-空心耐火材料间隔墙 6-炉子侧墙
外层7-耐火中间墙 8-压力装置 9-炉头导电电极反
力墙 10-固定短路电极的耐高温材料 11-内接导电
电极底垫 12-炉底坑面及通风道 13-红砖炉底
14-加压装置基础。
实施例:如图所示,炉身砌在钢筋混凝土的基础上,炉底先砌数层红砖及普通粘土耐火砖,居于炉底中间位置砌的是空心耐火材料间隔墙(5),使炉子一分为二,成为U型炉。其两侧是炉底坑面及通风道(12),使之与(5)相通,以加快散热及保护间墙。炉尾端固定的加压装置基础(14)与通风道(12)之间砌有红砖炉底(13),且与(12)、(14)成一平面。炉头端与通风道(12)相连接用砼或砖砌筑内外墙基础,然后炉身四周向高砌筑成为炉子侧墙外层(6),其中炉尾端在加压装置基础(14)上开始砌,其砌处与(13)的距离应等于炉头内外墙基础;紧贴(6)的内壁砌筑耐火中间墙(7);墙内地表面砌筑耐火砖且四周向高砌筑成炉体侧墙(4);(4)、(6)、(7)三墙同高。以耐火材料间隔墙(5)为中心线,将由八块石墨块拼成的两个导电电极(1)在炉头端一定高处对称地穿过外墙及内墙,在墙壁上固定,使石墨块之间接触严密。生产时电源正负极接于其上,使电流导入炉内。导电电极(1)旁固定一反力墙(9),使电极柱受压平衡。墙内炉尾端与炉头端导电电极(1)相对的位置是横置于导电电极底垫(11)之上的内接导电电极(2),使两部分炉槽产品短接成U型。这里(2)为迭放的两块石墨块。石墨块的侧面是固定短路电极用的耐高温材料(10)。炉 尾顶压电极(3)穿过外,内墙顶在(10)上,(3)可以是碳电极,加压装置基础(14)之上采用压力装置(8)顶柱(3),对电极柱施加一定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炭素厂,未经吉林炭素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080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圆边机
- 下一篇:自动储蓄净化供水的水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