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炼铁高炉炉顶装料布料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88100902.4 | 申请日: | 1988-0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20B | 公开(公告)日: | 1991-11-13 | 
| 发明(设计)人: | 谢振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冶金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21B7/20 | 分类号: | C21B7/2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炼铁 高炉 炉顶 装料 布料 装置 | ||
本发明是炼铁高炉炉顶装料布料装置,属于炼铁高炉设备。
目前炼铁高炉使用的炉顶装料布料装置,有两种类型:
一、带旋转布料器的双钟式装料布料装置,这种装置,有如下几个缺点:
1.重量大、体积大,制造、运输困难。
2.炉料直接磨损大小钟的密封面,使大小钟密封面很快出现泄漏煤气现象。
3.旋转布料器的密封面也容易因磨损而出现泄漏煤气现象。因此,高炉不易实现高压或超高压操作。
4.粉状炉料在炉喉内呈堆尖状分布,煤气能量利用不充分。
二、带旋转溜槽的无料钟炉顶装料布料装置,这种装置也有3个缺点:
1.结构复杂。
2.旋转部件的密封面,容易因磨损而出现泄漏煤气现象,高炉不易实现高压或超高压操作。
3.粉状炉料在炉喉内呈短的弧线状分布,虽然比堆尖状的分布优越,但仍然是不均匀的,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煤气能量的充分利用。
本发明的设计目的:
1.简化炉顶装料布料装置的结构,同时改善密封和装料布料性能。
2.消除炉料对密封面的直接磨损,并取消旋转部件,彻底消除炉顶装料布料装置的泄漏煤气现象,可以使高炉实现高压或超高压操作。
3.使粉状炉料在炉喉内呈均匀的环状带分布,以改善煤气能量的利用状况。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
1.在小受料斗(1)的下面安装上截料阀(2)和上密封阀(3)。在大受料斗(4)的下面安装下截料阀(5)和下密封阀(6)。上密封阀(3)和下密封阀(6),只起密封煤气的作用,炉料不能与密封阀的密封面接触,这就改善了这一装置的密封性能。炉料只与上截料阀(2)和下截料阀(5)相摩擦。但截料阀只起截止炉料的作用,不起密封煤气的作用,而且截料阀的磨损件很容易更换。
2.小受料斗(1)和大受料斗(4)的两次下料过程,均为垂直的漏斗下料过程。使料车在小料斗(1)中倾倒炉料时出现的炉料粒度偏析现象被消除(这种现象称为漏斗效应)。高炉炉料通过固定在炉喉上部的圆锥布料器后将炉料均匀的分布在炉喉中。炉料中的粉状炉料则以环状带形状均匀的分布在炉喉的水平面上,从而即可消除粉状炉料分布不均匀的堆尖状分布或短的圆弧状分布。
3.在下密封阀(6)与圆锥布料器(12)之间,有一个可调漏斗(9),它由四个调节螺杆(10),调节它的水平位置。在正常情况下,下截料阀(5)、下密封阀(6)、固定漏斗(8)、可调漏斗(9)和圆锥布料器(12)的垂直中心线,与炉喉的垂直中心线是相重合的。当高炉某个方位出现煤气偏行现象时,就调整四个调节螺杆(10),使可调漏斗(9)向出现煤气偏行的方位移动,即可消除煤气的偏行现象。可调漏斗(9)与圆锥布料器(12)的作用结合在一起,就完全取代了双 钟式炉顶装料布料装置旋转布料器的作用和无钟炉顶装料布料装置旋转溜槽的作用。但由于取消了旋转部件,就彻底解决了炉顶装料布料装置的密封问题,有利于高炉实现高压或超高压操作。
附图:炼铁高炉炉顶装料布料装置纵剖面图。
本发明实施例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如附图所示,本装置的主要部件为:在小受料斗(1)的下面,紧固上截料阀(2),在上截料阀(2)的下面紧固上密封阀(3),在上密封阀(3)的下面紧固大受料斗(4),在大受料斗(4)的下面紧固下截料阀(5),在下截料阀(5)的下面紧固下密封阀(6),在下密封阀(6)的下面紧固连接体(7),在连接体(7)的下面紧固支撑体(11)。在连接体(7)和支撑体(11)之间固定一个固定漏斗(8)。支撑体(11)与炉口钢壳(14)上部的法兰紧固在一起。在支撑体(11)的中部设置一个可调漏斗(9)。在炉喉的上部固定一个圆锥布料器(12),圆锥布料器(12)是由四根扁吊杆(13)固定在炉口钢壳(14)上的。
本装置的装料部分,主要是由小受料斗(1)、上截料阀(2)、上密封阀(3)、大受料斗(4)、下截料阀(5)、下密封阀(6)、连接体(7)、支撑体(11)等组成。连接体(7)与支撑体(11)之间固定一个固定漏斗(8)。支撑体(11)与炉口钢壳(14)上部的法兰紧固在一起。上述各部件之间,均用法兰连接和螺栓紧固,从而与高炉炉壳构成一个密封的整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冶金研究所,未经河南省冶金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09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