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一种可充盈式阴茎助勃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87216310 | 申请日: | 1987-1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87216310U | 公开(公告)日: | 1988-07-20 |
| 发明(设计)人: | 杨子彬;陆学红;臧美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研医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61F5/41 | 分类号: | A61F5/41 |
| 代理公司: | 农牧渔业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厚 |
| 地址: | 北京市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充盈 阴茎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的可充盈式阴茎助勃装置(或可充盈式阴茎假体)。该装置将被用来植入由于不可逆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男性性功能不足患者的体内,以帮助其恢复阴茎的正常勃起功能。
在阴茎助勃装置方面,前人已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设计方案。第一种类型是一对具有一定硬度和韧性的园柱实体,将其植入患者的阴茎海绵体内(其代表是U.S.Pat.No 3893456)。这种类型的助勃装置有两个缺点:一是由于园柱实体是有不变的硬度,在非性交时仍是呈勃起状态,强行弯曲产生疼痛不适感,使患者心身、工作、生活均受影响;二是园柱实体在性交时不可能使阴茎的长度和直径增大,影响性功能和效果。第二种阴茎助勃装置是可充盈式的。这种类型最通常的设计包括一对植入患者阴茎海绵体内的可充盈式园柱中空囊体、充盈液体的贮囊、流道、控制阀门和泵。贮囊和阀门通常置于耻骨后盆腔内,控制泵植于阴囊中(U.S.Pat.No4235227)。另一种设计是将它们植入腹腔(U.S.Pat.No.3954102),这一类型的助勃装置的特点是,为保证阴茎的硬度,需要向园柱囊中压入大量液体,因而需要较大的贮囊。第三种类型的阴茎助勃装置是将可充盈的园柱囊与园柱实体相结合(U.S.Pat.No 4353693)。这类助勃装置使贮囊体积减小了,但园柱囊内液体排空后,中心的园柱实体仍有可能引起不适感。此外,将贮囊与阀门一起植入阴囊中,有可能产生较大异物感也会引起患者的身心痛苦与不适。U.S.Pat.No 4353360提供了另一种方案,是将园柱囊、贮囊和阀门结合在一起植入阴茎内,其缺点是,由于贮囊太小,园柱囊必须增强,因而引起一些问题。此外,所采用的阀门元件重量较大,增加了患者不舒适感。
综上所述,设计一种新型的可充盈式阴茎助勃装置,它具有较小体积的贮囊,轻便可靠的阀门,以便将它们植入适当位置以消除阴囊中的异物是非常必要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工的可充盈式阴茎助勃装置,将其植入由于不可逆性器质性疾病(如糖尿病、阴茎严重损伤、骨盆创伤、血管及神经疾病以及各种手术后遗症)引起的男性功能障碍患者的体内,通过体表的简单操作控制,能使患者在性交时完全恢复正常的阴茎勃起功能,而在非性交时的正常生活情况下,通过控制阀门消除阴茎勃起,恢复阴茎非勃起的自然状态。装置的贮囊和控制部份可植入下腹部皮下适当位置,以消除通常采用的控制元件植入阴囊内可能引起的不适感和各种问题。这种装置的控制部分结构简单,减少了装置在体内出现故障的因素,因而具有较好的安全可靠性。
附图是可充盈式阴茎助勃装置整体示意图,该装置由园柱囊一对1、支撑体一对2、导管6、手术接头7、加压球8、充盈开启阀9、排空开启阀12和贮囊16构成。其中,阀门9和12与加压球8一起构成装置的控制部份,支撑体2和园柱囊1是植入阴茎海绵体内的部份。
本发明的要点是,阀门9、12密封固定于加压球8和贮囊16之间,将二者隔绝开,充盈液体只有通过阀门9和12才能从贮囊16进出加压球8。加压球8通过导管6与支撑体2相连。在导管6和加压球8之间有一手术接头7。附图还表示了植入阴茎海棉体内部份结构剖面。充盈液体由导管6经支撑体2接引管5进入支撑体内腔4,然后可由圆管形充盈通路3进入园柱囊1的内腔。支撑体2与园柱囊1一起植入阴茎海绵体内,二者相结处直径相同,其大小根据海绵体的解剖尺寸设计。支撑体2呈锥形,其长度L根据患者的身体差异,可在园柱囊1长度的20%-70%之间波动。在支撑体接引管5处接导管6,由海棉体内引出。贮囊16和控制部份的加压球8、阀门9、12一起植入下腹部皮下适当位置,用手术接头7将导管6与加压球8相联接,使体系封闭。附图还表示贮囊和控制部份的剖析面,状态为充盈方向开启。阀门9是充盈开启阀,其结构为一小孔10和可贴附于上的光滑平展的薄膜11组成。当贮囊16内压力大于加压球8内压力时,此阀开启。反之,阀门则关闭。阀门12为排空开启阀,13是阀门芯,中开有流道,通过小孔与贮囊16相连通。阀门芯13被弹性膜14所包裹,在一定压力作用下方能张开。15为多孔物质,是阀门12的阻力元件,可增强阀门12的抗压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研医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研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16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