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声控鼻咽给氧自动切换吹肺呼吸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87106097 | 申请日: | 1987-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87106097A | 公开(公告)日: | 1988-04-27 |
| 发明(设计)人: | 曹勇;华永坚;余才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16/00 | 分类号: | A61M16/00;A61B5/08 |
| 代理公司: | 江西省机械工业厅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守正 |
| 地址: | 江西省南昌***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声控 鼻咽 自动 切换 呼吸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医学工程领域,是一种特别适宜于危重病人抢救使用、具有呼吸音监听、鼻咽给氧以及能自动切换为吹肺的人工呼吸装置。
众所周知,当病人自主呼吸减弱,氧气得不到充分供应时,会迅速导致病情恶化,而一旦病人呼吸完全停止,如未及时发现进行抢救,仅五分钟左右,大脑皮质将会造成不可复原的损害。因此,如何对危重病人实行连续不断的呼吸监护,对自主呼吸减弱的病人有效地给氧,对自主呼吸停止的病人迅速通气吹肺,一直是医学工程长期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
当今世界已发明多种呼吸监护方法和人工呼吸装置:
日本专利昭57-118063(1984年公开),提供了有自主呼吸的病人使用的同步给氧装置,它利用热电偶传感器将病人的呼气有关参数转换成电讯号,进而提供与吸气时间同步的给氧,与常用的直流给氧方法相比,该装置显然节约了氧气的消耗量,对于氧气不足的急救现场,确有实用价值。但是该装置没有监听功能,并且不能用于呼吸停止的病人。
美国专利US4602644(1986年)、US4306567(1981年)和日本专利特开昭58-165823(1983年),都提供了呼吸音监护的方法和装置,第一件专利是采集鼻孔口的呼吸音,后二件专利是将传声器置于颈部或胸部采集呼吸音,上述三者都是将呼吸音转换成电讯号,进行计数计量的监护及报警,但都不具备控制给氧,不能对停止呼吸的病人吹肺,更不涉及给氧与吹肺的自动切换功能。
英国专利GB1553171(1979年),提供了一个从口腔插入口咽部的开放式“人工通气道”,中间放置一个导管,可以另接呼吸机进行给氧或喷射通气,它的优点是使用方法简单,而存在的问题是本身不具备监护和控制呼吸机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该通气道只能用于病人窒息的晚期,早期的患者意识尚存,经常存在咬肌痉挛、牙关紧闭,此时,该“人工通气道”很难插入,勉强插入病人也会感到很不舒服,这就限制了临床使用范围。
西德专利DE2927839(1981年)提供了一种功能较完善的呼吸机,它可以利用紧闭的呼吸面罩来收集病人的呼气量,通过呼气流量的累加与事先设定值比较,进而控制、指令,直流给氧及时自动转换成间歇正压吹肺。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呼吸面罩使用时必须与面部紧贴,清醒病人难以接受,并且面罩加压吹肺容易迫气入胃,引起腹胀、胃内容反流,有时会引起误吸等严重并发症。存在的另一问题是家属或医护人员只能监视而不能监听病人呼吸的频率和节律,更不能及时了解痰涌、舌坠等呼吸道梗阻情况。
综上可见,现有专利技术提供的呼吸监护方法和人工呼吸设备,至少不能同时具备以下功能:1、通过播音监听呼吸音;2、通过置于声门外的鼻咽导管,既能同步给氧也可间歇正压吹肺;3、自主呼吸一旦完全停止,同步给氧能够自动转换为间歇正压吹肺。
本发明的主要设计任务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利用呼吸音监护,进而控制鼻咽同步给氧和自动转换为间歇正压吹肺的人工呼吸装置,达到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抢救病人生命的目的。
本发明的装置由三腔鼻咽导管、呼吸音监听装置、声控自动切换装置、氧气喷射器及滴液装置五部分组成。其中三腔鼻咽导管又包括喷氧管、拾音管和湿化管。使用时,将三腔鼻咽导管从人体一侧前鼻孔插入,穿过后鼻孔,进入鼻咽部,使其开口接近并对准病人的声门。假设先从有自主呼吸的病人同步给氧开始工作,开启电路及氧气瓶阀门,调节驱动压力(1~2公斤/平方厘米),由拾音管采集的呼吸音讯号通过声电转换放大,一路驱动扬声器进行呼吸音监听,另一路通过整形送入单片微机系统,驱动电磁阀A进行与吸气同步的给氧;如自主呼吸停止时间超过10秒,则自动关闭电磁阀A,打开电磁阀B,电磁阀B按既定程序工作(例如频率60次/分、吸呼时比1∶2)。在同等驱动压力条件(例如1公斤/平方厘米),因电磁阀A气路系统管径细,氧气流量小(约为1升/分左右),而电磁阀B气路系统管径粗,氧气流量大(约为10升/分左右)。电磁阀B气路系统发出的快速脉冲气流,通过喷氧管狭窄的出口,向声门喷射,该出口附近呈负压状态,使周围空气牵连而入,同时湿化管内的液体,也呈雾状喷出,从而形成湿化的混合气体进入气管,间歇正压吹张两肺。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1、三腔鼻咽导管纤细,容易插入人体鼻咽部(不进声门),并可调整合适位置,早期清醒病人容易忍受。技术要求不高,只要稍加指导,即使病人家属也可掌握。
2、护理人员能在工作室监听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和上呼吸道通畅情况,便于及时处理,同时也为病人提供呼叫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未经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6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