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食用菌集约化栽培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87104979.1 | 申请日: | 1987-07-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83A | 公开(公告)日: | 1989-02-01 |
| 发明(设计)人: | 郑太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昌县食品科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 代理公司: | 武汉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志菊 |
| 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食用菌 集约化 栽培 工艺 | ||
一种食用菌集约化栽培工艺,是对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改进。
近年来,食用菌主要有床式栽培、箱式栽培、塑料袋栽培等方法。以上这些方法存在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低的问题。1986年《食用菌》杂志第5期刊登《澳大利亚蘑菇生产考察》一文谈到木箱栽培,主要方便铲车运送,整个控制系统比较先进,但没有谈到木箱的结构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最大限度利用立体空间、充分利用培养料、培养周期短的食用菌栽培技术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将培养料装在六面都可出菇的培养盒内栽培。此培养盒上面开口,其它五面上均匀开有小孔。培养盒是悬挂在横梁的挂钩上的。
这样在一个培养室内可放置多排有横梁的支架,每排支架可安装多层挂钩。培养盒用塑料制成,大小可灵活掌握,但最佳高度为15厘米,其它五面所开小孔的面积以培养料不漏为宜,一般为2厘米×4厘米~3厘米×5厘米。小孔间距为5厘米~10厘米。
本发明的优点是,培养盒可六面出菇,不仅充分利用了培养料,而且通风好,培养周期短。特别是培养盒通过支架可多层悬挂充分利用了培养室的空间,在同一容积内比床式栽培提高投料量3~4倍。同时支架可做成移动式,一方面可根据菌的不同生长期随意控制行间密度,另一方面栽培结束后,取下培养盒室内的清洗消毒方便,解决了老式培养室折卸困难、消毒难的问题。由于每个培养盒自成一体可以避免交叉感染。另外因栽培密度大,可利用食用菌发酵热提高室温满足生长需要,节约能源。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培养料的选择与配制与现有方法相同。配好后装盒接种,先装约3厘米厚的培养料于盒底,撒上一层菌种,再将料填满盒,再撒一层菌种,稍稍压紧。接种量为料重的十分之一。装好盒后挂好,每个盒用塑料薄膜包上进行培养。管理上温度等条件要求与现有方法相同,只是因容量大,料温上升快要更密切注意料温的变化。进入出菇阶段时,待有50%~60%原基发现后去掉塑料薄膜,增大室内湿度,一般控制在85%~90%相对温度。具体实施例如下:一间320厘米×690厘米×300厘米的培养室,横方向放9排支架,每排挂6盒,每架挂7层,盒层之间间距20厘米,每排6盒间距15厘米,排与排间50厘米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昌县食品科学研究所,未经武昌县食品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49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石油焦制造活性炭
- 下一篇:汉字输入终端的方法与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