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可调温气化节柴炉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86202786 申请日: 1986-05-02
公开(公告)号: CN86202786U 公开(公告)日: 1987-06-24
发明(设计)人: 覃健林 申请(专利权)人: 覃健林
主分类号: F24B1/18 分类号: F24B1/18;F24B1/195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广西壮族自治*** 国省代码: 广西;4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调温 气化 节柴炉
【说明书】:

实用新型涉及民用炉灶的可调温气化节柴炉。

目前,人们所使用的各种各样的节柴炉灶,都普遍存在烟尘大,怕风。露天下难使用,难烧半干湿的柴,需要高烟囱。若烟囱抽力大,则炉膛里的火焰不垂直上升与锅接触而是横斜状被抽往烟囱,影响热效率,反之,则又会造成火焰、烟气倒流,从炉门口窜出,由于燃烧不稳定,火焰温度仅在300℃至580℃,且难以兼烧各种燃料。在作饭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需往炉膛添柴、捅火,容易将手弄脏,既费时不方便,又不卫生、浪费木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点,使燃料能够充分燃烧,火焰温度达700℃左右无烟和无味的可调温气化节柴炉。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圆筒状炉膛为夹层结构,内胆顶端有数行供二次燃烧的进风小孔。外胆底端设有二次进风缺口,炉膛的中下部设有加柴口,并在加柴口的通道增设三次进风孔。双层的圆形炉桥内设一小管套,以便其升降,炉身底端设一次进风口兼出灰口并配置有炉温的高低、燃烧的速度、时间的长短调节活门。炉身的加柴口两侧钻有二次进风孔,并于一次进风口的顶端、在炉身内设置一块能使一、二次风分道的一次风隔板,及在二次进风小孔的上方于炉身内装有一块二次风隔板,以使二、三次风分道。连环灶体由主灶、付灶并连而成,两灶之间内装置有一片烟气限流片,烟囱口则开设在连环灶面板上。连环灶的主灶底盆上设有内拦火圈并留出烟气匀流缺口,内拦火圈与炉膛口之间设有月弯状的锅脚,及钻有供第三次燃烧的进风小孔。

本实用新型制作时,其形状、大小规格,制造材料可视需要选择,炉体外形的形状一般有圆形、方形、圆锥形。采用的材料一般有金属簿板、铸件、陶瓷、烘泥、砖石、泥巴、水泥予制构件及其它耐火材料。夹层炉膛制成如图1所示,内外胆之间的夹层距离最好是5至26毫米,炉膛内胆直径为90至160毫米,高190至400毫米,内胆上方钻有呈品字形交错排列的2至5行每行周壁上均布12至24个直径为2.5至5.5毫米的供二次燃烧的进风小孔,内胆顶端与第一行小孔的距离为2.5至12毫米,往下各行之间的距离视需要而定,最好在6,5至15毫米。用于烧蜂窝煤的内胆周壁均布有6至10条由上而下的凹槽或凸棱,其形状大小及深度视需要而定。考虑到遇上作膳量偶然增大,及便于烧无规则燃料,如草、锯末、刨花等,在夹层炉膛的中下部开一个加柴口,加柴口的形状、大小视需要而定,一般以长方形最好,在加柴口的通道和通道塞的顶部于靠近外胆的外壁处及在通道塞盖的下端分别钻上三次风进出孔,孔的面积是进入燃烧室作第三次燃烧的进风小孔总面积的2至4倍。外胆下端开有二次进风缺口,两进风口相对,它的对称轴与加柴口的对称轴相同,缺口的总面积是内胆上方燃烧室二次进风小孔总数面积的2倍以上。为加强夹层炉膛的保温性能,炉膛外壁需包裹一层玻璃纤维或其它轻质隔热材料。由上、下两层炉条呈品字形排列的圆形炉桥如图2所示,炉桥中心焊接有一小截长30毫米以内,内径为10毫米以上的管套,并配备一条外径为9.5毫米以上的铁条作调节杆,使炉桥在炉膛内能上下升降达到调节炉膛的深浅,调节杆的长度视需要而定。第三次风道由夹层炉膛外壁与炉身内壁之间的空隙构成,其空间距离为10至45毫米,炉身制成如图3所示。炉身下部设一个一次进风口,进风口的面积等于或大于夹层炉膛内胆口径的面积,最少不得低于它的81%。为使更有效地调节控制木柴气化的速度,及燃烧时间和炉膛的温度,以适应作膳者的需要,需配置一页金属活动调节门,在炉身加柴口两侧的下方,开有二次进风孔,进风孔的方向的对称轴不与加柴口对称轴重合,最少偏离15度角以上以增强抗风能力,进风孔的总面积是炉膛内胆上方二次进风小孔总数面积的1.2倍以上,于炉身内的一次进风口与二次进风口之间装置一块一次风隔板,使一、二次风分道,隔板的中部制成既能固定夹层炉膛,拿起圆形炉桥后又能烧蜂窝煤的炉桥状,如图4所示。在二次进风口的上方与加柴口的底端之间于炉身内设置二次风隔板,以使二、三次风分道。连环灶体制成如图5所示,付灶的灶口直径一般比主灶的灶口直径小,具体尺寸视需要选择。烟囱设在主、付灶之间往远离主灶烟道口方向的连环灶面板的边缘。为使烟气热流在绕付锅一圈后再从烟囱排出,在主、付灶之间设置一烟气限流片,片的一端与主烟道口边缘紧接,另一端靠近烟囱,距离付灶灶口边缘4至10毫米与连环灶底面板焊接固定。考虑重心平衡,在付灶的底端设置一高度与炉身高度相等的活动支撑杆,主灶的内拦火圈分为上、下部分,上部的内径比下部的外径大5毫米以上,上部套进下部的深度为5至15毫米并与主灶的活动环烟道盖板相配固定,烟道盖板上可配备一内孔直径为22毫米以上的活动锅圈若干个。内拦火圈下部的高度视需要而定,其最佳尺寸以其圆圈的顶端刚好与铁锅底部接触为标准,为克服避免热气流及烟气呈倒伏状往烟囱跑的缺点现象,内拦火圈下部制成如图6所示,在其上方的周壁上均布大小6至12个排列有序的烟气匀流缺口,使火焰、烟气能垂直上升然后均匀地流向四周,缺口的高度为15至40毫米,宽度视炉灶大小而定,其均布排列序如图7所示。缺口的总面积是主灶烟道口面积的51%至88%,最大限度不超过烟道口面积的3%,最小的缺口在任何情况下应靠至主灶烟道口的方向,为减缓高温烟气流向烟气匀流缺口的速度,在内拦火圈与炉膛口之间设置3至6片月弯状的锅脚如图8所示,锅脚的高为18至48毫米,内弧半径为100至300毫米,弦的长度为50至220毫米,安装时内弦弯向炉膛口,弦的一端距离内拦火圈5至25毫米,另一端离炉膛口12至20毫米,这样使得火焰及高温烟气呈弧状在锅底流动,并延长了滞留的时间,同时,由于在炉膛口边缘5至20毫米处的主灶底盆上钻有1至2圈,每圈均布6至24个直径为2.5至4.8毫米的小孔,使得木柴在经过气化一、二次燃烧后再经过第三次燃烧,而获得充分燃烧。考虑到大规格的炉膛通过调节获得大、小变化,需在炉膛内胆再配备一个机动炉芯,需要时将其放进内胆即能获得小炉膛的效果,取出来又可烧更大体积的木柴,投放更多的燃料获得更多的便利。制作时,炉芯的外壁与炉膛内壁之间的距离为5至12毫米,高度比炉膛低29至39毫米,炉芯上方二次进风小孔的制法与内胆上方的二次进风小孔相同。另外,为了保证大规格炉膛获得足够的二次风,需在炉桥上扦置一根机动助燃罩,罩的高度与机动炉芯相等。内孔直径为18至40毫米,并从上到下在其圆周钻上直径为3.5至5.5毫米的助燃孔,以周壁均布5至12个呈品字形相错排列,孔的行间距离为8至12毫米。需时将罩扦在炉桥上,便可使上述燃料获得充分燃烧。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覃健林,未经覃健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2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