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盾构机延伸管线支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320343623.3 | 申请日: | 2023-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95096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振超;陈正进;严晓周;罗业华;罗军;梁云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6 | 分类号: | E21D9/06;F16L3/04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林秋雅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盾构 延伸 管线 支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盾构机分体始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盾构机延伸管线支架装置,包括沿隧道里程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洞内滑架和设置于隧洞洞口的洞口支架,洞内滑架包括第一底座,第一底座上设置有托辊,托辊能够绕其自身轴线做旋转运动,托辊用于承托洞内管线;洞口支架包括多个第二底座,第二底座上固定连接有横梁,横梁上设置有置线筒,置线筒用于收纳管线。本装置在隧洞洞内沿隧道里程方向间隔设置洞内滑架,在使用时将盾构机的延伸管线放置于洞内滑架的托辊上,管线的摩擦形式由原来的管线与地面拖拽摩擦转化为摩擦系数较小的管线与托辊的滚动摩擦,降低了管线向前延伸时的摩擦阻力,从而更便捷的完成管线延伸,避免管线损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盾构机分体始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盾构机延伸管线支架装置。
背景技术
盾构施工以其掘进速度快、安全性能高、环保等特点在地铁隧道施工工法选择中独占优势。盾构始发是盾构施工的关键环节之一,正常始发需要较大的场地且要求车站施工完成。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盾构整体始发往往条件受限,分体始发以其节约建设投资的优点,在工程设计经常被采用。
在通常情况下,盾构分体始发时将盾体下井,其余台车在地面组装后通过管线延长,使地上与地下设备相连。随着盾体掘进,管线随之在洞内向前延伸,每进行一次分体就需要进行管线延伸。现有技术中,延伸管线大多直接置于地面,随着台车移动,大量管线直接与地面接触,极易造成管线磨损,甚至被拉断,不仅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还会造成盾构机停机,影响施工进程,且各系统的管线种类繁多,富余管线在洞口堆积,梳理起来难度较大,容易互相缠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盾构机延伸管线直接与地面接触磨损较大,管线在洞口堆积,容易互相缠绕的问题,提供一种盾构机延伸管线支架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盾构机延伸管线支架装置,包括沿隧道里程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洞内滑架和设置于隧洞洞口的洞口支架,所述洞内滑架包括第一底座,所述第一底座上设置有托辊,所述托辊能够绕其自身轴线做旋转运动,所述托辊用于承托洞内管线;所述洞口支架包括多个第二底座,所述第二底座上固定连接有横梁,所述横梁上设置有置线筒,所述置线筒用于收纳所述管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盾构机延伸管线支架装置,通过在隧洞洞内沿隧道里程方向间隔设置洞内滑架,洞内滑架包括第一底座和托辊,由第一底座承托托辊绕其自身轴线做旋转运动,在使用时将盾构机的延伸管线放置于洞内滑架的托辊上,随着管线的移动,托辊旋转,管线的摩擦形式由原来的管线与地面拖拽摩擦转化为摩擦系数较小的管线与托辊的滚动摩擦,降低了管线向前延伸时的摩擦阻力,从而更便捷的完成管线延伸,避免管线损坏;在洞口设置用于收纳管线的洞口支架,使用时将洞口富余的管线缠绕于置线筒上,便于整理洞口管路清晰,易于梳理,延伸管线时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对应的接口;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盾构机延伸管线支架装置,可解决长距离盾构机管线延伸打结和长途拖拽造成破坏的难题,且对管线无损坏,降低盾构机故障率,保障盾构机各系统运转良好;使用本装置,盾构机可连续向前推进,减少了盾构机多次组装台车及每次组装台车后的调试工序,加快了盾构完成分体始发的时间;洞内滑架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施工需要灵活设置,本装置可使用于多种需要使用延伸管线的隧洞施工等类似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盾构分体始发和顶管机等情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洞内滑架还包括限位桩,所述限位桩分别竖立于所述第一底座的两端,所述托辊位于两个所述限位桩之间。
采用这种结构设置,将限位桩设置于竖立于第一底座的两端,使用时管线与第一底座上的托辊接触,两端的限位桩能够限制管线向第一底座的两端滑动,确保管线仅能在由限位桩和第一底座组成的U形槽内移动,防止管线滑脱。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限位桩为圆柱体,所述限位桩设置为绕其自身轴线旋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203436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