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漂脚结构及浮漂有效
申请号: | 202320200107.5 | 申请日: | 2023-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92699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薛开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薛开成 |
主分类号: | A01K93/00 | 分类号: | A01K93/00;A01K9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高淑凤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浮漂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漂脚结构及浮漂,涉及浮漂技术领域,解决了浮漂的直立稳定性较差,影响使用效果的技术问题;该漂脚结构包括漂脚主杆、配重部和限位件,配重部和限位件均位于漂脚主杆上,配重部沿漂脚主杆可移动的设置,限位件能将在漂脚主杆上移动到位的配重部固定;通过移动漂脚主杆上的配重部,能够调整浮漂的重心;在户外活水区域垂钓时,有3~5级风和有水流流动的情况下,抛投轻松、漂身稳定,鱼咬钩时反映信号灵敏清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浮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漂脚结构及浮漂。
背景技术
浮漂中漂身以下的部分被称为漂脚,也是浮漂的根基所在。
现有技术中,浮漂的配重铅块固定在漂身或者漂脚上。大部分带自重浮漂在大面积水域(江,河,湖,海)使用手竿长线钓组远投和活动滑漂钓组远投垂钓时(钓离岸比较远的距离),通常会增大漂身体积,增加浮漂长度,然后在漂身内埋入配重铅块,增加重量,从而提高抛投性和稳定度。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上述结构,由于浮漂体积、自重过大,在风吹水面产生的浪涌和水流动的双重影响下,会产生阻力使浮漂晃动和倾斜,影响浮漂的直立稳定性。过长的漂身和过大的自重还会影响鱼咬钓饵的信号,鱼轻微咬钓饵时浮漂动作不明显或者没有反应。因此,现有技术中配重铅块的固定方式或位置影响了浮漂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漂脚结构及浮漂,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浮漂的直立稳定性较差,影响使用效果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漂脚结构,包括漂脚主杆、配重部和限位件,其中:
所述配重部和所述限位件均位于所述漂脚主杆上,所述配重部沿所述漂脚主杆可移动的设置,所述限位件能将在所述漂脚主杆上移动到位的所述配重部固定。
优选的,所述配重部包括配重珠,所述配重珠上设置有轴孔,所述漂脚主杆穿过所述轴孔,且所述配重珠能在外力作用下沿所述漂脚主杆移动。
优选的,所述限位件沿所述漂脚主杆可移动的设置,所述限位件至少包括两个,两个所述限位件能移动至所述配重部的两侧,并将所述配重部夹持固定。
优选的,所述限位件包括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套设在所述漂脚主杆上,且所述固定套能在外力作用下沿所述漂脚主杆移动,两个所述固定套能移动至所述配重部的两侧,并将所述配重部夹持固定。
优选的,所述固定套为硅胶套。
优选的,所述配重部包括有上配重部和下配重部,至少所述下配重部与所述漂脚主杆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漂脚结构还包括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底端设置有用以与鱼线连接的扣环,所述连接管套设在所述漂脚主杆的下部,所述下配重部套设在所述连接管上,所述下配重部能在外力作用下沿所述连接管移动。
优选的,所述漂脚主杆的下端为棒状结构,所述棒状结构用以与转接环插接,所述下配重部能移动至所述棒状结构处,进而与所述漂脚主杆分离。
优选的,所述下配重部包括下配重珠,所述下配重珠上设置有轴孔,所述漂脚主杆穿过所述轴孔,且所述下配重珠能在外力作用下沿所述漂脚主杆移动;所述下配重珠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轴孔连通,所述漂脚主杆能由所述开口处卡入所述轴孔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浮漂,包括上述的漂脚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薛开成,未经薛开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202001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