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铁路货车车体检修的定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320142925.4 | 申请日: | 2023-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91518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9 |
发明(设计)人: | 唐麒龙;杨泽坤;杨战利;刘炯;杨凤君;周坤;费大奎;杨玺;郝路平;李洪涛;刘福海;白德滨;李威;秦伟涛;杨永波;张善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9/127 | 分类号: | B23K9/127;B23K9/3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牟永林 |
地址: | 150028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路 货车 车体 检修 定位 装置 | ||
一种铁路货车车体检修的定位装置,涉及铁路货车车体维修焊接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采用人工方式对铁路货车车皮进行焊接维修,因定位精度较差,进而导致维修质量较差,并且在焊接维修过程中比较费时费力,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交底的问题。先利用双边制动铁鞋对车体进行粗定位;再利用人力推动或卷扬机向进车方向相反的方向推动,使车体缓慢靠近至定位机构上,从而使车体进行精准定位;再采用点激光高度传感器通过锁紧环与割炬顶端连接,利用点激光寻位的方式实现定位;最后利用自动焊接单元通过特征点的提取计算出焊缝的轨迹、起焊点以及收弧点,从而实现自动焊接单元对焊接轨迹的最终定位。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对铁路货车车体进行维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货车车体维修焊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铁路货车车体检修的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铁路运输在我国现代运输方式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煤炭、木材、金属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主要依赖铁路方式进行运输。以C70、C64、C70E为首的重载铁路货车构成我国能源铁路运输干线的承载主体,形成重载货运网、快速集装箱运输网,运输能力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铁路货车的检修维护是铁路运输安全和货运运营能力的重要保证,是车体重复使用的关键环节。铁路货车车体的钢结构承受全温域环境下货物摩擦和腐蚀的影响,并且还会承受装卸机械的磕碰冲击作用,导致车体防护层损坏。当遇见雨水的天气时,在雨水及介质的腐蚀和其他介质磨损的双重作用下,车身基体被腐蚀、锈层被破坏,最终导致车体逐渐减薄直至穿孔失效。
现有对铁路货车检修维护作业的方式采用人工施工焊接,车体检修作业需要经历喷丸、拆解、修整、焊接等不同的工序,在一线实践中是这几道工序分布在不同的车间,由于其转向架已经被拆除,只是依靠天车将其放置在假车上,利用卷扬机和人力推动将其拉到横移车上,并转运到不同的钢轨上进行施工,仅通过铁鞋将其停止,但是由于车体重达20余吨,紧靠铁鞋根本无法实现车体准确定位,所以后续的自动化作业也难以为继,此外由于车体经历长期的磨损和损坏,其定位基准与新造车完全不同,其角柱、横带、斜筋等零部件变形严重,定位基准严重缺失;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采用人工的方式对铁路货车车皮进行焊接维修,因定位精度较差,进而导致维修的质量较差,并且在焊接维修的过程中比较费时费力,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交底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采用人工的方式对铁路货车车皮进行焊接维修,因定位精度较差,进而导致维修的质量较差,并且在焊接维修的过程中比较费时费力,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交底的问题,而提出一种铁路货车车体检修的定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铁路货车车体检修的定位装置,其组成包括两条铁轨11、定位机构、自动切割单元和自动焊接单元;
所述的两条铁轨11平行设置,且每条铁轨11的中部设有一个定位机构,且铁轨11的侧面外部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自动切割单元和自动焊接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的自动切割单元包括六轴工业机器人1、传感器支架2、万向支臂3、笔筒摄像机4、拍照识别相机5、割炬6、割炬连接座7、激光测距传感器8、安装板9和防碰撞传感器10;
六轴工业机器人1的输出端与安装板9的侧面固定连接,安装板9的另一侧面中部设有割炬连接座7,割炬连接座7上设有割炬6,安装板9的另一侧面一端边缘处设有激光测距传感器8,安装板9的另一侧面另一端边缘处设有传感器支架2,传感器支架2的底部设有拍照识别相机5,传感器支架2上设有万向支臂3,万向支臂3的端部设有笔筒摄像机4,六轴工业机器人1输出端圆周外表面上设有防碰撞传感器10;
进一步的,所述的拍照识别相机5用于对车体上标记的数字进行识别;
进一步的,所述的定位机构包括两个固定板12、挡块13、铰接柱14、定位铁鞋15和定位板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机械总院集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机械总院集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201429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