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接料装置和三辊弯曲收线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320138927.6 | 申请日: | 2023-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93354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姜洁;何运运;刘杰;兰武克;廉洋子;董晓文;兰占军;王姜磊;谭鹏;姜静;杜楠;姜华;贺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孚信达双金属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47/04 | 分类号: | B21C47/04;B21F1/00;B21C47/28 |
代理公司: | 烟台上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4 | 代理人: | 苏红红 |
地址: | 264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置 弯曲 收线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料装置和三辊弯曲收线系统,属于接料装置技术领域。所述接料装置包括底座、收线小车和动力传动机构,所述底座上设有移动轨道,所述收线小车能够沿所述移动轨道移动,所述收线小车上设有能够旋转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上安装接料盘,所述动力传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旋转轴旋转;所述三辊弯曲收线系统包括三辊弯曲设备、控制模块和接料装置,所述控制模块能够控制所述接料装置的旋转轴的旋转速度、所述三辊弯曲设备的出线速度以及所述三辊弯曲设备的出线的弯曲半径。本实用新型的接料装置与三辊弯曲设备配合,实现等节距变径往复收线,改变收线径向厚度,增加料卷收线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料装置和三辊弯曲收线系统,属于接料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对节能环保越来越重视,铜铝复合材料的应用日益扩大,对铜铝复合水平连铸轧制拉拔线需求越来越高,为了应对拉拔线的高效率生产,需要提高拉拔工艺的收线效率。
接料装置用于跟随三辊弯曲设备上的来料进行接料,三辊弯曲设备是一种进行滚动弯曲出线的设备,如图6所示,三辊弯曲原理是通过三个弯曲轮,包括两个上弯曲轮24和一个下弯曲轮25,将拉拔线穿设在上弯曲轮24和下弯曲轮25之间,借助上弯曲轮24的下压作用及下弯曲轮25的旋转运动,使拉拔线经过连续弯曲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压制成所需要的收线半径,然后将弯曲后的拉拔线缠绕在接料装置上进行收纳。以前拉拔线产量低的时候,需要的收线效率不高,排线量不大,一般采用两种接料装置:第一种是无动力的等转速接料装置,该装置不能主动改变收线曲率半径,其收线方式为等直径收线,该种收线方式不能改变收线径向厚度,只能通过增加轴向长度来增加收线量,并且现有压力加工中间退火设备限制轴向长度,因此该种接料装置的收线效率低,拉拔制头或冷接对接次数多,不能满足拉拔线的高效率生产时的收线需求,如果在拉拔线的高效率生产线上继续采用等直径收线方式,会出现散乱无序,轴向长度过大,直径方向厚度不足,影响收线量,而且不便于工序转运;第二种是减速机直接连接动力结构的接料装置,该装置需要在地面做下陷避位的基础结构才可以安装,改造成本高,且布线需要拖链,容易发生意外碰撞破坏。
因此,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加大收线径向厚度,增加料卷收线量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改善或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接料装置,包括底座、收线小车和动力传动机构,所述底座上设有移动轨道,所述收线小车能够沿所述移动轨道移动,所述收线小车上设有能够旋转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上安装接料盘,所述动力传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旋转轴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传动机构包括减速电机、主动传动机构和从动传动机构,所述减速电机与所述主动传动机构均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减速电机与所述主动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从动传动机构安装在收线小车上,所述主动传动机构与所述从动传动机构之间通过齿轮啮合传递动力。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主动传动机构和从动传动机构之间通过齿轮啮合传递,主动传动机构和从动传动机构能够互相分离,因此当收料完成,收料小车离开工作位,只有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分离,因此没有随收线小车移动的管线。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传动机构包括主动传动轴和第一齿轮,所述主动传动轴的输入端与所述减速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主动传动轴的输出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从动传动机构包括从动传动轴、第二齿轮、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从动传动轴的输入端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能够啮合,所述从动传动轴的输出端设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套接在所述旋转轴上,所述第一锥齿轮能够与所述第二锥齿轮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通过弹簧安装在所述主动传动轴上,所述第一齿轮能够沿所述弹簧的伸缩路径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孚信达双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烟台孚信达双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201389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探伤机用磁化检测装置
- 下一篇:投影仪光机散热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