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遇水自预紧的地下砖石墙贯通裂缝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320081474.8 | 申请日: | 2023-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94918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发明(设计)人: | 穆保岗;谢莹双;王天文;陶津;李永辉;陆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徐尔东 |
地址: | 21009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砖石 贯通 裂缝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遇水自预紧的地下砖石墙贯通裂缝处理装置,包括玻璃纤维筋、薄壁钢管、橡胶止水条;薄壁钢管嵌设在墙体贯通裂缝内,玻璃纤维筋分别吸附在墙体两侧表面,并螺旋缠绕在薄壁钢管的两端,薄壁钢管内部沿轴向放置橡胶止水条;薄壁钢管上开设有窄缝和小孔,橡胶止水条通过窄缝和小孔吸水膨胀,使薄壁钢管沿侧壁开口处扩张,玻璃纤维筋产生预紧力。本装置应用于潮湿的地下砖石类文物建筑,不仅能加固灰缝从而提高砌体结构整体承载力,更能自适应地遇水膨胀,通过开侧缝的薄壁钢管自由张开拉伸预紧玻璃纤维筋,有效地控制裂缝的开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砌体类文物建筑病害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遇水自预紧的地下砖石墙贯通裂缝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砖石砌体结构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国古建筑物多为砖石结构,大量遗存于地下文物建筑,是我国独特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但由于历经了成百上千年的风化,材料性能大幅度劣化,尤其是古代砌体结构中黏结剂以石灰浆为主,掺有糯米汁、麻丝,少量等级较高的采用蛋清、动物胶等有机材料。在砖石类砌体结构中,砖石本身的强度一般变化不大,劣化较多的是黏结剂。黏结剂的疏松和流失直接导致砌体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如抗压、抗拉、抗弯、抗剪强度降低,在应对长期服役带来的覆土、水文、人为盗洞等荷载变化时会产生各种受力裂缝,情况严重时形成贯通裂缝。地下文物建筑又长期处于高湿、恒温、多水环境,促使这些裂缝缓慢而持续的发展,危害着文物建筑本体的安全。
常规的砌体结构裂缝处理方法如压力灌浆、双面钢丝网聚合砂浆、墙体填充等现代方法会对文物本体的现状改变甚至破坏,违背了文物保护的“最小干扰”和“可识别”原则,造成文物价值的湮灭。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遇水自预紧的地下砖石墙贯通裂缝处理装置,主要构件是玻璃纤维筋和橡胶止水条,玻璃纤维筋强度高、质量轻、易缠绕弯曲方便加工、黏结性能好,橡胶止水条具有遇水自行膨胀的特性,膨胀后体积可达原有体积的2-3倍,膨胀后与接触物产生极大的接触压力,能辅助实现玻璃纤维筋的自预紧。以上材料的特性,在处理贯通裂缝时,只需剔除裂缝两侧墙体少量疏松的水平向和竖向灰缝,嵌入高强的玻璃纤维筋体材料后采用石灰浆表面勾缝做旧,利用自适应遇水环境预紧技术,可巧妙、高效地控制裂缝发展,裂缝中部的处理方式也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适用于文物建筑面向游客的直接展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遇水自预紧的地下砖石墙贯通裂缝处理装置,应用于潮湿的地下砖石类文物建筑,不仅能加固灰缝从而提高砌体结构整体承载力,更能自适应地遇水膨胀,通过开侧缝的薄壁钢管自由张开拉伸预紧玻璃纤维筋,有效地控制裂缝的开展,尤其对贯穿墙厚的裂缝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解决传统裂缝处理技术的局限性问题,在满足控制裂缝开展要求的同时,也对砌体结构起到良好的加固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遇水自预紧的地下砖石墙贯通裂缝处理装置,包括玻璃纤维筋、薄壁钢管、橡胶止水条。
薄壁钢管嵌设在墙体贯通裂缝内,玻璃纤维筋分别吸附在墙体两侧表面,并螺旋缠绕在薄壁钢管的两端;薄壁钢管外壁与玻璃纤维筋紧密接触,薄壁钢管内部沿轴向放置橡胶止水条。
薄壁钢管上开设有窄缝和小孔,橡胶止水条通过窄缝和小孔吸水膨胀,薄壁钢管沿侧壁开口处扩张,拉紧玻璃纤维筋使其产生预紧力,从而在加固贯通裂缝的同时起到限制砖石砌体裂缝宽度开展的作用。
进一步优选地,每个墙体裂缝处布设两根玻璃纤维筋,分别安装在两侧墙面的水平向和竖向灰缝内,玻璃纤维筋沿水平方向跨越墙体裂缝,玻璃纤维筋中部为螺旋形筋,螺旋形筋以缠绕方式布设在薄壁钢管上,且与薄壁钢管的两端紧密接触。
玻璃纤维筋两端分布有若干道竖向锯齿状锚固纤维筋,锚固纤维筋沿轴向分布在玻璃纤维筋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200814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分仓组合枕
- 下一篇:一种便携式花生叶部病虫害识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