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国密算法的工控编程平台安全通信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310903931.1 | 申请日: | 2023-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630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发明(设计)人: | 陈飞;胡静;张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联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64 | 分类号: | G06F21/64;G06F21/33;G06F21/55;G06F21/60;H04L9/4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田凌涛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算法 编程 平台 安全 通信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国密算法的工控编程平台安全通信方法,设计IDE编程软件与控制器中安全RTE之间的程序安全加载方法,经工程师身份认证、双向身份认证、以及控制程序可信验证,执行控制程序到控制器中安全RTE的下载与更新;设计IDE组态监控软件与安全RTE之间的安全数据通信方法,经双向身份认证,执行彼此间通信过程中的数据安全保护;进一步相应系统,通过对工程师站、操作员站、控制器分别进行模块化设计,提高模块间的通信效率,进而高效执行安全通信方法,进一步提高对控制器运行过程监控的安全性;整个方案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覆盖工控系统研发、部署、运行、更新等各环节,可实现工控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通信保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国密算法的工控编程平台安全通信方法及系统,属于工控平台安全加密通信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工控系统已在我国电力、燃气、供热、交通、制造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广泛应用。工控编程平台是工控系统的核心组件,包括上位机组态与编程环境IDE和下位机运行时环境RTE;IDE包括编程软件和组态监控软件,编程软件部署于工程师站,组态监控软件部署于操作员站,RTE部署于PLC、DCS等工业控制器。
工控编程平台的通信分为两类:一类是IDE编程软件与控制器间的通信,工程师使用编程软件编写控制程序、配置运行参数,下装或更新到控制器的RTE中,控制器按照控制程序的逻辑,周期性地通过输入口采集现场设备的运行数据,并通过输出口发送给操作员站的组态监控软件。另一类是IDE组件监控软件与控制器间的通信,操作员通过组态监控软件,根据现场设备的类型和连接方式,在软件上画出和现场设备执行顺序一直的界面,形象地实时监控现场设备的运行状况,并可根据需要向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调整现场设备的运行。可见,IDE功能强大,权限很高,控制IDE就可以对控制器植入病毒、木马、后门等恶意代码,任意控制现场设备的运行,甚至对工控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因此,确保IDE与RTE间的安全通信至关重要。
IDE与RTE间主要采用底层基于TCP/IP协议的客户端/服务器网络通信方式,IDE为客户端,主动向控制器RTE发起连接请求。编程软件与控制器间上层通常采用各厂商自定义的私有协议,组态监控软件与控制器间采用标准的工业以太网协议,典型的如Profinet、Ethernet/IP、Modbus等。由于以前工控系统运行环境相对封闭,且对可用性、实时性的要求强于安全性,因此各厂商在设计协议时基本未考虑安全通信机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IDE编程软件向控制器下装或更新控制程序时未对工程师进行身份认证,且与RTE通信时也未进行相互的身份认证,攻击者可以冒充合法的IDE与RTE通信,随意访问控制器并植入恶意代码。
(2)IDE组件监控软件与控制器RTE采用明文通信,对传输的数据未采用加密、完整性等保护机制,数据易被篡改、伪造。
由于IDE编程软件与控制器间的通信属于短连接通信(称为第一类通信),编程软件下装或更新完控制器程序即断开连接,而IDE组态监控软件一直与控制器RTE间保持长连接通信(称为第二类通信)。因此,现有的解决方案主要针对第二类通信协议进行改进,增加简易挑战/应答认证机制或基于密码学的安全通信机制,其中,简易挑战/应答认证机制是指用户在访问系统时,系统随机产生一个消息作为挑战值发送给用户,用户在对挑战值进行简单的运算处理后,将计算结果作为登录口令返回给系统,如果系统收到正确的应答,则验证通过。基于密码学的安全通信机制则采用对称、非对称、HASH等密码算法实现身份认证、数据加密、数据完整性保护等,实现通信安全。
现有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IDE和RTE通信的安全性,但是仍存在如下不足:
(1)未对第一类通信进行安全保护,工程师操作IDE向RTE下装程序时未对用户身份和程序完整性进行校验,无法保证当前用户为合法用户,也无法保证程序没有被植入恶意代码;
(2)第二类通信采用的简易挑战/应答认证机制只进行了身份认证,且安全强度较弱,极易破解,无法保证数据不被篡改或伪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联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未经信联科技(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9039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