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颅磁刺激掩蔽噪声生成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310775444.1 | 申请日: | 2023-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042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发明(设计)人: | 白洋;冯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G10K11/175 | 分类号: | G10K11/175;G10K11/178;A61B5/38;A61B5/372;A61B5/00;A61N2/02;A61N2/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陈舟苗 |
地址: | 33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刺激 掩蔽 噪声 生成 装置 电子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颅磁刺激掩蔽噪声生成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播放掩蔽噪声Asubgt;i‑1/subgt;,采集多个线圈通道对应的多个第一声音信号;对多个第一声音信号进行加工处理,得到第二声音信号Bsubgt;i/subgt;;在多个线圈通道上采集与多个第一脉冲中每个第一脉冲对应的多个第一脑电信号;对每个第一脉冲对应的多个第一脑电信号进行听觉诱发电位分析,得到听觉诱发电位判定结果Csubgt;i/subgt;在听觉诱发电位判定结果Csubgt;i/subgt;不满足预设条件时,根据听觉诱发电位判定结果Csubgt;i/subgt;确定声音调制参数Dsubgt;i/subgt;,以对第二声音信号Bsubgt;i/subgt;进行调制,得到第i+1次经颅磁测试的掩蔽噪声Asubgt;i/subgt;,进行第i+1次经颅磁测试,直至满足预设条件;否则,将掩蔽噪声Asubgt;i‑1/subgt;作为目标掩蔽噪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颅磁刺激掩蔽噪声生成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经颅磁刺激技术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线圈产生核磁共振等量强度的磁场,并且无衰减地穿透颅骨作用到脑组织上,从而去极化神经元,诱发出神经冲动传导。通过对神经元兴奋性、网络性和可塑性的影响来实现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由于经颅磁刺激技术具有无痛、安全、价廉、适应性强,可塑性高等优点,已经在精神和神经性疾病的神经功能康复治疗中展现出重要应用价值。
但是由于脑电对电磁环境的敏感性,两种技术的结合在脑电噪声处理方面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经颅磁刺激诱发脑电技术中,经颅磁刺激脉冲在线圈中产生的“嘀嘀”噪声会通过空气和骨传导到人脑听觉感应区,从而诱发出噪声相关的听觉诱发信号。这种听觉诱发信号极大地干扰了对经颅磁诱发神经响应信号的判别和解读。因此,对线圈噪声的屏蔽是经颅磁刺激诱发脑电技术的难点。
当前,通常会在经颅磁刺激诱发脑电评估中,让被试或者患者带上耳塞,以减少噪声的影响。但是这种方式只能减弱噪声的干扰,在诱发神经响应信号中仍然保留清晰的听觉诱发电位,因此无法屏蔽这种噪声的干扰。此外,实验研究也会采用一种外放噪声的方式用以减弱听觉噪声的影响。比如在被试或病人耳朵中通过入耳式耳机播放白噪声,或者采集线圈中产生的“嘀嘀”噪声,经过声音处理后再通过耳机回放给被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屏蔽听觉诱发电位。但是,目前的技术通常是让被试或者患者自己调节音量以达到掩盖线圈噪声的大小。这种方式下存在很多弊端,第一由于听觉噪声音量与真实的大脑皮层听觉诱发电位没有明确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被试通过主观感受调节的音量大小可能过大或者过小,造成被试感觉难受或者噪声屏蔽失败。第二由于这种方式需要被试或者患者主动调节音量,这决定了这种方法在脑疾病临床患者中失效。因为很多脑损伤患者无法主动配合地去调节声音大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颅磁刺激掩蔽噪声生成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可以自动生成高精准度的掩蔽噪音,以降低由线圈噪声所诱发的听觉噪声。
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颅磁刺激掩蔽噪声生成装置,该装置包括:脑电采集模块、噪声采集模块、听觉诱发电位分析模块、噪声处理模块和声音调制模块;
噪声采集模块,用于在第i次经颅磁测试中,播放掩蔽噪声Ai-1的情况下,采集多个线圈通道对应的多个第一声音信号,其中,i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掩蔽噪声Ai-1由第i-1次经颅磁测试确定;
噪声处理模块,用于对多个第一声音信号进行加工处理,得到第二声音信号Bi;
脑电采集模块,用于在多个线圈通道上采集与多个第一脉冲中每个第一脉冲对应的多个第一脑电信号,其中,多个第一脑电信号与多个线圈通道一一对应,多个第一脑电信号的采集时段与多个第一声音信号的采集时段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7754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池焊接治具
- 下一篇:一种航空辅材产品测量用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