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盘扣架换撑体系的地下结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703716.7 | 申请日: | 2023-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169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姜海迪;杨文宝;揭茂生;刘义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北京惟盛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55 | 代理人: | 陈钊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盘扣架换撑 体系 地下 结构 施工 方法 | ||
一种带有盘扣架换撑体系的地下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明挖法施工,开挖到位后设置围护结构和水平支撑;2)进行基础底板施工,拆除第四道钢支撑,浇筑侧墙混凝土和隔墙混凝土,构建多根格构立柱;3)搭设满堂盘扣架,设置多组钢管换撑支撑;4)分两次重复步骤2)中的浇筑以及步骤3);5)拆除第三道钢支撑,继续浇筑往上一层的侧墙和隔墙;6)继续浇筑往上一层的侧墙,拆除第二道钢支撑;7)浇筑剩余的侧墙,直至达到所述混凝土支撑的位置处。本发明能够弥补现有技术中使用钢换撑存在的众多缺陷,并且加快工期,降低成本,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工程结构的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带有盘扣架换撑体系的地下结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得到广泛的开发与利用。随着基坑深度、开挖面积不断增加,为减少基坑的变形,确保基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基坑内支撑体系中换撑技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以往换撑技术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造成工作面闲置,延误了施工进度;换撑通常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地下2层中进行拆除,大型吊装设备无法在狭小的空间内进行正常吊装,因此换撑的拆除以及运输全部依靠人工操作,施工效率低,影响后续施工。另外,由于大量拆除、运输作业需要使用人工完成,造成人工费用增加巨大。
现有的常规施工中,底板、负二层侧墙施工完成,安装钢换撑,然后进行中隔墙及中板施工,具有如下缺点:(1)中板模板支撑体系遇钢换撑位置,不便于搭设,采用钢管连接,整体稳定性有影响,同时存在交叉作业,存在安全隐患;(2)钢换撑安装,需在侧墙埋设钢板,内置锚筋,存在渗漏隐患,同时成本增加;(3)钢换撑拆除时,因为负二层隔断墙施工完成,仅在钢换撑的位置留设洞口(后封堵),拆除采用叉车,无法采用吊车吊装,拆除安全隐患风险大;(4)隔断墙后补洞口,待钢支撑拆除完成后进行封堵,施工质量没有一次成型效果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有盘扣架换撑体系的地下结构施工方法,能够弥补现有技术中使用钢换撑存在的缺陷,并且加快工期,降低成本,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有盘扣架换撑体系的地下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明挖法施工,开挖到位后设置围护结构,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并沿基坑深度方向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一道混凝土支撑和三道钢支撑;
2)进行基础底板施工,施工完成后待达到设计强度,拆除第四道钢支撑,浇筑侧墙混凝土和隔墙混凝土,并在基础底板和混凝土支撑之间沿地下结构的纵向构建多根格构立柱;沿地下结构的纵向浇筑侧墙和隔墙的长度分别为沿地下结构的纵向的整体侧墙和隔墙总长度的1/3;
3)待侧墙和隔墙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模板,并搭设满堂盘扣架,在原设计的钢换撑标高处采用多组钢管换撑支撑,其设置在已施工的侧墙和隔墙之间,并由满堂盘扣架支撑连接,多组钢管换撑支撑的端部分别顶紧侧墙和隔墙;
4)分2次重复步骤2)中的浇筑以及步骤3),完成该层的其余侧墙和隔墙浇筑以及该层的其余满堂盘扣架和钢管换撑支撑的搭设;
5)拆除第三道钢支撑,继续浇筑往上一层的侧墙混凝土和隔墙混凝土,完成该层的侧墙和隔墙,并在其上浇筑混凝土,完成该层的顶板施工;
6)继续浇筑往上一层的侧墙混凝土,待其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第二道钢支撑;
7)浇筑剩余的侧墙混凝土,直至达到所述混凝土支撑的位置处。
优选的,在步骤1)中,所述混凝土支撑采用C40钢筋混凝土制成,位于基坑顶部,其顶面与地面标高齐平;所述一道混凝土支撑沿地下结构的纵向水平间隔设置有多条,相邻间隔距离为6-7m,每条的截面尺寸为800*1000mm。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步骤1)中,每道钢支撑沿地下结构的纵向水平间隔设置有多条,相邻间隔距离为3-5m,每条钢支撑的截面尺寸为Ф8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第三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第三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7037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