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运行环境的多窗口融合显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310618561.7 | 申请日: | 2023-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399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温研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麟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9/451 | 分类号: | G06F9/45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运行 环境 窗口 融合 显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运行环境的多窗口融合显示方法,通过修改安卓系统框架建立了安卓应用运行全过程中安卓端与桌面系统端之间的消息机制,实现了安卓应用以桌面系统端应用的方式显示与操作,所有安卓应用桌面窗口能够同时独立刷新,且在安卓应用桌面窗口部分重叠时也能够正常显示,有效提升了用户在跨运行环境下的安卓应用使用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移动应用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跨运行环境的多窗口融合显示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便于用户同时操作多个应用程序,安卓系统从7.0版开始引入了多窗口模式,即允许用户在同一屏幕中同时打开多个应用程序建立多个窗口。然而安卓系统的多窗口模式不会改变安卓应用的生命周期,同一时刻仅有一个处于活跃状态保持窗口刷新的安卓应用,其他窗口内的安卓应用虽然可见但其实际处于暂停状态,窗口也暂停刷新,同时大多数安卓应用仅为单窗口模式开发实现。此外,当多个窗口之间存在重叠区域时,窗口安卓应用的刷新会出现错误,例如,重叠区域可能出现模糊等。由此可见,安卓系统提供的多窗口模式与桌面环境中的多窗口之间使用体验差异很大。
综上所述,当在桌面系统中通过安卓端使用安卓应用时,例如,通过运行在桌面系统中的安卓应用显示单元xDroidUI和运行在安卓端的安卓应用兼容服务xDroidService配合实现安卓应用在桌面系统中的使用,系统提供的多窗口模式将无法支持安卓应用在桌面系统中以桌面系统的多窗口方式进行显示,这为用户的使用带来了不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跨运行环境的多窗口融合显示方法,能够实现安卓应用在桌面系统中以桌面系统的多窗口方式显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跨运行环境的多窗口融合显示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当安卓端内启动安卓应用时向桌面系统端发送包含安卓应用包名的新建任务消息;
当安卓端接收到新建桌面窗口消息时,根据包名建立帧缓冲、DRM缓冲、TaskID及桌面窗口的可见范围与安卓应用的映射关系,创建安卓应用相关图层时为其增加TaskID标识,再执行安卓端的图层更新操作;
当安卓端接收到第一桌面窗口改变消息时,根据消息内容调整安卓应用窗口,记录从收到消息到安卓应用窗口调整完毕的时间作为响应时间,再将响应时间发送至桌面系统端;当安卓端接收到第二桌面窗口改变消息时,根据消息内容调整安卓应用窗口;
当安卓应用退出时安卓端向桌面系统端发送包含TaskID的应用退出消息;
当桌面系统端接收到新建任务消息时,根据包名获取安卓应用的TaskID,创建安卓应用的桌面窗口,建立桌面窗口与TaskID的映射关系;获取窗口管理器中桌面窗口对应的帧缓冲及DRM缓冲,再将包含包名、帧缓冲、DRM缓冲、TaskID及桌面窗口的可见范围的新建桌面窗口消息发送至安卓端;
当安卓应用的桌面窗口发生改变时,若为第一次改变则桌面系统端向安卓端发送第一桌面窗口改变消息,完成桌面窗口对应的调整,记录安卓端返回的响应时间及当前CPU负载;否则记录当前CPU负载,若当前CPU负载低于前次CPU负载且差值大于阈值则发送第一桌面窗口改变消息,并延迟前次的响应时间后完成桌面窗口的调整,记录安卓端返回的响应时间;若当前CPU负载不低于前次CPU负载或低于前次CPU负载且差值不大于阈值,则发送第二桌面窗口改变消息,并延迟前次的响应时间后完成桌面窗口的调整;
当桌面系统端接收到应用退出消息时,根据TaskID关闭桌面窗口,结束任务并释放帧缓冲及DRM缓冲;
其中,第一桌面窗口改变消息包括桌面窗口的大小、位置、事件及获取响应时间标识,第二桌面窗口改变消息包括桌面窗口的大小、位置及事件。
进一步地,所述事件包括窗口的Activate事件及Deactivate事件,事件中包含安卓应用桌面窗口的Z-Order。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麟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麟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6185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