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电芯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310604579.1 | 申请日: | 2023-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989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0 |
发明(设计)人: | 左启琪;李伟;吴凯;李茂华;耿慧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89 | 分类号: | G01R31/389;G01R31/388;G01R31/39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飞联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57 | 代理人: | 樊阳阳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检测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电芯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电池电芯检测方法包括:响应于对待测电芯施加的变频激励脉冲信号,得到所述待测电芯在各频域的电压变化数据;根据所述待测电芯在各频域的电压变化数据,得到所述待测电芯的电芯检测结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电芯检测方法能够提高电芯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电芯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电池在装配完成后,通常需要对其电芯进行检测,以筛选出一些电芯异常的电池。目前,对于电池的电芯检测,通常是计算电芯的交流阻抗,以根据交流阻抗的计算结果来判断电芯是否异常。
然而,由于电芯通常为卷绕结构,而卷绕结构会对高频的交流电感造成影响,因此这种电池电芯检测方式容易导致电芯检测结果出现误判。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电芯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提高电芯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电芯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响应于对待测电芯施加的变频激励脉冲信号,得到所述待测电芯在各频域的电压变化数据;根据所述待测电芯在各频域的电压变化数据,得到所述待测电芯的电芯检测结果;其中,所述变频激励脉冲信号包括多个激励脉冲信号,所述变频激励脉冲信号中存在多种时长不一致的激励脉冲信号间隔时长,所述激励脉冲信号间隔时长为相邻激励脉冲信号之间的间隔时长。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获取施加了变频激励脉冲信号的待测电芯在各频域的电压变化数据,以利用正常电芯在各频域的电压变化数据,与异常电芯在各频域的电压变化数据存在差异的特性,通过待测电芯在各频域的电压变化数据,来判断该待测电芯是否异常,进而在减少了检测电芯所需的检测成本的同时,减小电芯结构对电芯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提高电芯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对待测电芯施加的激励脉冲信号,得到所述待测电芯的电压变化数据,包括:响应于对待测电芯施加的变频激励脉冲信号,得到所述待测电芯在第一频域以及第二频域的电压变化数据。从而可使后续能够根据待测电芯在第一频域以及第二频域的电压变化数据,来得到待测电芯在第一频域以及第二频域的电芯检测结果,进而能够快速判断电芯异常是属于第一频域还是第二频域,实现异常定位。
根据正常电芯消耗所述激励脉冲信号所需的化学自放电时长,确定所述第一频域和所述第二频域的激励脉冲信号间隔时长;其中,所述第二频域的激励脉冲信号间隔时长大于所述第一频域的激励脉冲信号间隔时长。在向待测电芯依次施加变频激励脉冲信号的情况下,由于第一/第二频域的激励脉冲信号间隔时长根据正常电芯消耗激励脉冲信号所需的化学自放电时长确定,而第二频域的激励脉冲信号间隔时长大于第一频域的激励脉冲信号间隔时长,因此在对待测电芯施加的变频激励脉冲信号后,可得到待测电芯在对应电子传输过程的第一频域的电压变化数据,以及待测电芯在对应离子传输过程和电荷转移过程的第二频域的电压变化数据,从而使后续在确定电芯异常时能够利用异常对应的频域快速进行异常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频域的激励脉冲信号间隔时长小于正常电芯消耗所述激励脉冲信号所需的化学自放电时长,所述第二频域的激励脉冲信号间隔时长大于所述化学自放电时长。从而能够准确地划分出与电子传输过程对应的第一频域,以及与离子传输过程和电荷转移过程对应的第二频域,使后续的异常定位更为准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变频激励脉冲信号的激励脉冲信号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异常电芯消耗激励脉冲信号所需的物理自放电时长。这样,在设定变频激励脉冲信号的激励脉冲信号间隔时长为不小于异常电芯消耗激励脉冲信号所需的物理自放电时长后,即可在向待测电芯施加该变频激励脉冲信号的情况下,通过判断待测电芯在第一频域的电压变化数据是否下降或呈现平稳状态,来判断待测电芯是否异常,进一步提高电芯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6045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