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机在审
申请号: | 202310601114.0 | 申请日: | 2023-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457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褚鹏;姚迎霞;李涛;陈康;殷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欧瑞京电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28 | 分类号: | H02K3/28;H02K3/50;H02K5/22;H02K9/04;H02K21/02 |
代理公司: | 无锡松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16 | 代理人: | 朱亮淞 |
地址: | 214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率密度 永磁 同步电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机,包括定子线圈本体,定子线圈本体上包括U相绕组、V相绕组和W相绕组;U相绕组包括若干U相线圈,V相绕组包括若干V相线圈、W相绕组包括若干W相线圈;若干U相线圈和若干W相线圈的进线和出线均从定子线圈本体的一侧引出,若干V相线圈的进线和出线均从定子线圈本体的另一侧引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优化后的电机定子绕线结构和出线方法,使电机定子绕组端部空间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机领域。
背景技术
因永磁同步电机无需电励磁,转子损耗极低,电机具有功率因数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大等特点,近些年永磁电机在工矿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些市场化的永磁同步电机中,永磁同步电机在较小的体积中表现出远超常规电机的功率密度。为保证电机绕组中能够输入足够大的电流,同时为了避免三相产生环流,电机一般采用Y接,电机引线需承受线电流,引线需进一步加粗,如此引线更难接入绕组,这又限制了电机功率密度的继续提高。目前行业内定子绕组均采用单侧引出线,没有完全利用定子绕组端部空间。针对于此,目前已有新型的线圈两端绕线和出线方法,达到了节省绕组端部空间,节省铜线,降低铜耗,提高功率密度的目的。
以一台72槽16极8路三相永磁电机绕组展开图图一为例。传统绕组接线如图1所示:
其中A1/A2/A3/A4/A5/A6/A7/A8代表U相各路输入;
X1/X2/X3/X4/X5/X6/X7/X8代表U相各路输出;
其中B1/B2/B3/B4/B5/B6/B7/B8代表V相各路输入;
Y1/Y2/Y3/Y4/Y5/Y6/Y7/Y8代表V相各路输出;
其中C1/C2/C3/C4/C5/C6/C7/C8代表W相各路输入;
Z1/Z2/Z3/Z4/Z5/Z6/Z7/Z8代表W相各路输出;
从图1的展开图上可以看出,U、V、W三相所有绕组采用从左到右,同一侧下线和出线,所有U、V、W各相出线最后连接到一起,形成一个星点。
这种传统绕线和接线方法简单,三相所有进线均集中在在绕组端部同一侧。三相所有的出线也位于绕组进线同一侧,最后并联成一个星点。但这种方式的缺陷是跑圈线过长,大量的铜线集中在绕组一侧,大量铜线浪费,并产生额外的铜耗。同时端部尺寸过长,严重影响绕组端部通风,进一步影响散热,也压缩了铁芯轴向长度。大量的连接线导致出线工艺复杂,电机的可靠性降低,详见图3;
与此同时该类型的定子的散热也存在完全封闭的弊端。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机,利用优化后电机定子两端绕线和出线方法,电机定子绕组端部空间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高功率密度永磁同步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子线圈本体,定子线圈本体上包括U相绕组、V相绕组和W相绕组;U相绕组包括若干U相线圈,V相绕组包括若干V相线圈、W相绕组包括若干W相线圈;若干U相线圈和若干W相线圈的进线和出线均从定子线圈本体的一侧引出,若干V相线圈的进线和出线均从定子线圈本体的另一侧引出。
进一步的,定子线圈本体固定在电机机壳内侧,电机机壳外固定有接线盒,电机机壳与接线盒的连接处存在一个a过线孔和一个b过线孔,a过线孔和b过线孔分布在定子线圈本体的两侧;
从定子线圈本体一侧引出的若干U相线圈和若干W相线圈的进线和出线均从a过线孔穿出到接线盒内;从定子线圈本体另一侧引出的若干V相线圈的进线和出线均从b过线孔穿出到接线盒内。
进一步的,若干U相线圈、若干W相线圈和若干V相线圈所引出的出线均在接线盒内连接成星点。
进一步的,若干U相线圈、若干V相线圈和若干W相线圈在定子线圈本体上均呈圆周阵列均匀分布。
进一步的,定子线圈本体为槽极路三相永磁电机定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欧瑞京电机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欧瑞京电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6011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