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在审
申请号: | 202310551034.9 | 申请日: | 2023-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78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关兴;黄文慧;吴海森;张佳伟;陈立发;李星霖;戴适天;冯海山;唐嘉成;叶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3/02 | 分类号: | E02D23/02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冯精恒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轻 钢筋混凝土 重量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包括本体,本体的钢筋混凝土内具有减重部件,减重部件具有空腔,空腔能够用于浇筑混凝土。在沉管的本体内设置减重部件,减重部件通过空腔来实现对沉管减重,使得沉管在浮运时所需吃水更浅,使得沉管浮运更加容易以及提高了沉管浮运的安全性;且能够减小对沉管浮运线路下方的河流的开挖加深,能够节约工程投资。且沉管可以在浮运完成或者浮运至中间位置后向空腔内浇筑混凝土,能够保证沉管使用时的质量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沉管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
背景技术
当前,国内外沉管从结构类型上划分可大致分为三类:早期的钢壳沉管(单层/双层)、普遍应用的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及运用较少的钢壳混凝土沉管。目前,对于城市核心区域的沉管隧道,往往需在城市内河开挖远距离浮运航道,挖泥、凿岩工程量巨大。由此会导致沉管隧道工程整体工程大幅延长,且面对沉管浮运线路的增长,使得沉管的浮运周期长,需要更多的浮运时间。且城市内河的水深较浅,难以满足浮运需求,现通常趁潮对沉管浮运,但趁潮浮运窗口期短,使得无法长时间满足浮运水深;且城市内河可能涉及桥梁、地铁等重要结构物,使得无法对城市内河进行大幅度的挖深,进而使得沉管浮运困难以及浮运安全系数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因沉管浮运水深难以满足时,存在沉管浮运困难以及浮运安全系数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包括本体,本体的钢筋混凝土内具有减重部件,减重部件具有空腔,空腔能够用于浇筑混凝土。
采用本方案所述减轻钢筋混凝土重量的沉管,在沉管的本体内设置减重部件,减重部件通过空腔来实现对沉管减重,使得沉管在浮运时所需吃水更浅,使得沉管浮运更加容易以及提高了沉管浮运的安全性;且能够减小对沉管浮运线路下方的河流的开挖加深,能够节约工程投资。且沉管可以在浮运完成或者浮运至中间位置后向空腔内浇筑混凝土,能够保证沉管使用时的质量安全。
优选的,减重部件包括具有预埋钢管的预埋组件,预埋钢管具有连通外界的连通口。
采用预埋钢管形成的预埋组件预埋在沉管的钢筋混凝土内部,便于预埋操作;且在浮运过后,通过连通口向预埋钢管内部浇筑混凝土,混凝土与钢管结合后形成的钢管混凝土结构能够完美融入沉管的钢筋混凝土,使得沉管使用时的质量能够达到前期设计要求,满足沉管的正常使用条件。
优选的,连通口位于顶板的上方,浮运时连通口一直位于水面以上,能够避免预埋钢管内进水;且后期浇筑混凝土时比较方便,且能够保证向预埋钢管浇筑混凝土的成型质量。
优选的,预埋组件包括上部预埋钢管构件,上部预埋钢管构件设于本体的顶板内,上部预埋钢管构件具有连通口;
和/或,
预埋组件包括下部预埋钢管构件,下部预埋钢管构件设于本体的侧墙和底板内,下部预埋钢管构件具有连通口。
对于标准管节,沉管减重程度低时,因顶板舾装件较多,埋管对舾装件埋设存在影响;而底板和墙体埋管施工难度低,在顶板埋设需吊装钢管,相对繁琐,增加的钢管重量对沉管模板增加了荷载,提升了潜在的风险;故从安装难易程度来看,在底板和墙体埋设下部预埋钢管构件相比于在顶板埋设上部预埋钢管构件的优先级更高。当减重需求较高时候,就需要在底板和墙体埋设下部预埋钢管构件的同时,在顶板埋设上部预埋钢管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5510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精度接管装焊方法及辅助焊接装置
- 下一篇:自由组合式热管理单元及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