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细胞培养单元、装置、应用以及培养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530756.6 | 申请日: | 2023-05-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557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珺;查韶辉;刘中文;张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M3/00 | 分类号: | C12M3/00;C12N5/00;C12Q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28 | 代理人: | 肖建华 |
| 地址: | 215153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细胞培养 单元 装置 应用 以及 培养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一种细胞培养单元、装置、应用以及培养方法,其中,细胞培养单元包括基体,内形成有相连通的培养腔和储液腔,且培养腔和储液腔于基体的顶部具有敞口,培养腔包括第一腔底壁,储液腔包括第二腔底壁,其中,在基体的高度方向上,第一腔底壁与第二腔底壁具有高度差,且第一腔底壁低于第二腔底壁。本申请技术方案能够在向培养腔注入生物样本时,减少注入液体过多导致液态凝胶流向储液腔的流道腔以造成流道腔堵塞的风险,从而能够保证培养基在培养腔与储液腔之间来回灌注时的流畅性,使得培养腔中的生物样本能够与培养基更好地进行物质交换,更真实地模拟细胞在体内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细胞模型的培养成功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细胞培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细胞培养单元、装置、应用以及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三维细胞模型例如类器官、体外三维器官模型可以模拟人体内具有一定功能的生物组织,在疾病药物的响应、组织功能的分子机制、信号通路等研究中具有较大优势。然而,在相关技术中,在进行细胞培养过程时,培养基对培养对象的培养效果较差,导致最终获得的细胞模型模拟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细胞培养单元、装置、应用以及培养方法,能够实现得到模拟效果较好的细胞模型(例如类器官、体外三维器官模型等)且提高培养成功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细胞培养单元,该细胞培养单元包括基体,内形成有相连通的培养腔和储液腔,且,所述培养腔和所述储液腔于所述基体的顶部具有敞口;
所述培养腔包括第一腔底壁,所述储液腔包括第二腔底壁,其中,在所述基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腔底壁与所述第二腔底壁具有高度差,且所述第一腔底壁低于所述第二腔底壁。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细胞培养单元,通过采用在基体的高度方向上,第一腔底壁与第二腔底壁具有高度差,且第一腔底壁低于第二腔底壁。如此,培养腔相较于储液腔而言,下陷程度会更大,也即培养腔的腔侧壁能防止培养腔内的液态凝胶流向储液腔,使得工作人员在向培养腔注入液态凝胶时,减少注入液态凝胶过多导致液态凝胶流向储液腔的流道腔以造成流道腔堵塞的风险,从而能够保证培养基流向液态凝胶时或者培养基由培养腔流回储液腔时的流畅性,使得培养腔中的液态凝胶的细胞能够与培养基更好地进行物质交换,更真实地模拟细胞在体内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细胞模型的培养成功率。此外能够避免液态凝胶在培养腔内过于摊开,使得液态凝胶在具有一定凹陷深度的培养腔内更为立体化,使得最终成型的细胞模型具有三维化。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培养腔还包括环设于所述第一腔底壁外侧的腔侧壁,所述腔侧壁包括第一腔侧壁和第二腔侧壁,所述第一腔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一腔底壁和所述第二腔侧壁之间;
所述第一腔底壁和所述第一腔侧壁相交形成第一分界边,所述第一腔侧壁和所述第二腔侧壁相交形成第二分界边,所述第二分界边位于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分界边位于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外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界边与所述第二腔底壁共面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侧壁为弧面,且,所述第一分界边和所述第二分界边与竖直切面相交的交点的连接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侧壁为倾斜面,所述第一腔侧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分隔膜,所述分隔膜覆盖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腔侧壁。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液腔包括储液主腔和流道腔,所述流道腔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储液主腔和所述培养腔,所述第二腔底壁包括位于所述储液主腔的第一子腔底壁和位于所述流道腔的第二子腔底壁,所述第一子腔底壁与所述第二子腔底壁共面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5307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