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板类零件毛坯预制数据自动生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481478.X | 申请日: | 2023-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154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1 |
发明(设计)人: | 谭鹏飞;陶建华;杨书荣;陈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机企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广州信洋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883 | 代理人: | 陈兴岭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天***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零件 毛坯 预制 数据 自动 生成 方法 | ||
一种板类零件毛坯预制数据自动生成方法,其通过国际统一的CAD模型作为基础图形数据的来源,利用现有的材料相关属性数据库,通过软件获取CAD模型最小包络矩形,生成毛坯预制尺寸数据,通过计算模型内部特征的最小包络六面体,进而生成毛坯开料NC程序,根据材料属性来确定装夹孔的位置;最后有限元分析加工孔对加工材料强度影响的合理性,生成毛坯预制孔CAD图纸与NC程序;本发明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通过提前进行装夹的调整,避免了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毛坯损坏,提高了毛坯加工的良品率;通过基础设计模型的软件,避免了人为尺寸输入与模型特征的避让计算,降低了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同时提高了毛坯产品的准确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毛坯预制数据生成方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类零件毛坯预制数据自动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件数控加工领域,车间工作人员需先准备毛坯,而毛坯的大小、形状、厚度等会直接影响材料的使用率与后续加工工艺,毛坯尺寸大了,会浪费原材料,材料利用率低;毛坯尺寸小了,则无法加工,毛坯会报废,因此确定毛坯的最佳尺寸可以提高材料利用率。
经检索,现有专利号:202011418387.4,公开号:CN112380733A,专利名称:一种基于特征约束的工艺尺寸智能生成方法的发明专利,其核心方案是将工艺尺寸分类为去除特征的定形尺寸和加工后形成特征的定位尺寸,定形尺寸关联于加工过程去除体的材料体积;定位尺寸关联于加工所形成特征的具体位置,上述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直接将加工去除材料量表达出来,可以指导零件加工以及实现单工序加工检验,但未涉及提高毛坯的材料利用率,且实现方式不同。
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研发,通过预制数据自动生成最佳的毛坯尺寸。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案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指出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板类零件毛坯预制数据自动生成方法。
请参考图1,一种板类零件毛坯预制数据自动生成方法,使用基于几何引擎PythonOCC的软件,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打开PythonOCC软件,导入STEP格式的模型文件,以及材料相关属性数据库;
S2、获取CAD模型最小包络矩形;
S3、生成毛坯预制尺寸数据;
S4、计算CAD模型内部特征的最小包络六面体;
S5、生成毛坯开料NC程序;
S6、根据材料属性来确定装夹孔的位置;
S7、有限元分析加工孔对加工材料强度影响的合理性;
S8、生成毛坯预制孔CAD图纸与NC程序。
本发明涉及的板类零件毛坯预制数据自动生成方法的有益效果:
1、通过获取最小包络矩形,生成毛坯预制尺寸数据,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
2、通过计算机算法分析数控零件加工过程中装夹的薄弱位置,提前进行了装夹的调整,避免了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毛坯损坏,提高了毛坯加工的良品率。
3、通过基础设计模型的软件,避免了人为尺寸输入与模型特征的避让计算,降低了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同时提高了毛坯产品的准确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板类零件毛坯预制数据自动生成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一种板类零件毛坯预制数据自动生成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更好的理解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请参考图1-2,一种板类零件毛坯预制数据自动生成方法,使用基于几何引擎PythonOCC的软件(以下简称PythonOCC软件),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机企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机企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814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协同脱除CO的SCR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一种旋喷钻孔设备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