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手持艾灸熏蒸按摩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422442.4 | 申请日: | 2023-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37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5 |
发明(设计)人: | 吴骏章;陈尚;汪通悦;郭啸栋;许兆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阴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A61H33/06;A61H15/02 |
代理公司: | 淮安菁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78 | 代理人: | 冯晓昀 |
地址: | 22300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持 艾灸 熏蒸 按摩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手持艾灸熏蒸按摩器,由上至下依次包括吹风管、艾条燃烧管、艾条固定管、按摩球和按摩球限位环,吹风管与艾条燃烧管之间、艾条燃烧管与艾条固定管之间、以及艾条固定管与按摩球限位环之间均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按摩球转动连接于艾条固定管与按摩球限位环之间、并且按摩球的底部向下伸出按摩球限位环。从上述结构可知,本发明的手持艾灸熏蒸按摩器,从而实现了通过艾条进行熏蒸、直接灸和间接灸多种艾灸施灸方式,同时还能根据不同需求在不同的施灸情况下进行按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艾灸按摩器械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持艾灸熏蒸按摩器。
背景技术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内病外治的方法,例如对胃痛、腹胀、呕吐等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又称为灸疗,其主要是利用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加工成艾条。传统的做法是通过医护人员手持燃烧着的艾条在人体穴位上施行灸法,不仅存在着工作量大、温度难以掌控,浪费医护人员的精力和时间的缺点,而且燃烧着的艾条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上的,同时会给患者带来烧伤皮肤的痛苦,甚至会造成皮肤感染,安全性欠佳。目前还有一些中医理疗结合艾灸熏蒸,同时通过艾灸罐对病人进行按摩,不仅便于更利于艾灸熏蒸的效果,而且艾灸的同时进行按摩使病人更舒适,缓解疲劳。
但是目前的艾灸罐只能直接利用艾条燃烧后产生的热烟进行熏蒸按摩,这种操作实际上属于艾灸中的艾条灸,但是艾灸实际上还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等方式。直接灸又叫着肤灸、明灸,是将艾炷直接放置穴位皮肤上来施灸的一种方法,其本质实际上是通过艾炷燃烧产生的一定热量直接对皮肤进行刺激从而施灸;根据热量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发泡灸和瘢痕灸三种。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利用其他物品将艾炷与皮肤隔开施灸的一种方法。间接灸可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且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临床上较直接灸更为常用。间接灸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间接灸法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等。相比于艾炷,艾条更有利于生产和周转运输储存,操作使用时也更方便。所以更容易普及。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所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才能使艾条的使用范围更广,从而不仅可以利用艾条进行艾条灸,而且还能利用艾条也能实现直接灸和间接灸的效果,并且操作简单方便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手持艾灸熏蒸按摩器,从而实现了通过艾条进行熏蒸、直接灸和间接灸多种艾灸施灸方式,同时还能根据不同需求在不同的施灸情况下进行按摩。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手持艾灸熏蒸按摩器,由上至下依次包括吹风管、艾条燃烧管、艾条固定管、按摩球和按摩球限位环,吹风管与艾条燃烧管之间、艾条燃烧管与艾条固定管之间、以及艾条固定管与按摩球限位环之间均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按摩球转动连接于艾条固定管与按摩球限位环之间、并且按摩球的底部向下伸出按摩球限位环;
所述吹风管内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向下伸出并同轴心固定连接有风叶,所述吹风管内位于驱动电机的上方还固定连接有与驱动电机电连接的蓄电池,所述吹风管的管壁、位于风叶上方的部分均匀设有多个进气孔,所述风叶通过进气孔将外界连通的空气向下吹入艾条燃烧管;
所述艾条燃烧管侧壁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吹风管侧壁底端和艾条固定管侧壁顶端对应可拆卸固定连接;
所述艾条固定管的管内上部固定连接有艾条固定板,所述艾条固定板均匀设有多个通气孔B,所述艾条固定板顶面均匀设有多个刺针,所述刺针位于通气孔B之间位置处;
所述艾条固定管的内壁底部和按摩球限位环的内壁设有与按摩球中部侧壁匹配的弧面,所述艾条固定管底部与按摩球限位环顶部的连接处对应位于经过按摩球球心的水平面;
所述按摩球包括均匀分布有多个出气孔的硬质空心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阴工学院,未经淮阴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224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