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吸附水中微塑料的改性生物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70880.0 | 申请日: | 2023-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96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帅;张旭;卢雪松;张高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鼎创宏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24 | 分类号: | B01J20/24;B01J20/30;C02F1/28;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专赢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797 | 代理人: | 刘备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大学园路13号-1华***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吸附 水中 塑料 改性 生物 吸附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吸附水中微塑料的改性生物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改性生物吸附剂为白腐真菌菌种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5天后长成菌球,将所述菌球过滤掉培养基并清洗后冻干,再接枝EPTAC后清洗冻干获得的菌块。本发明成功地将白腐真菌菌丝体改性为带正电荷,提高了用白腐真菌菌丝体制备的吸附剂对水体环境中微塑料的吸附效果,拓宽了适用范围。本发明的改性白腐真菌吸附剂与其他已报道的高效微塑料吸附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去除微塑料的能力。本发明的生物吸附剂去除微塑料的能力强、成本低,并且菌丝体生长快,接枝处理步骤简单、操作容易,规模化生产仅需3‑5天即可完成,生产成本也更低,便于实践中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塑料吸附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吸附水中微塑料的改性生物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传统塑料造成的污染中,水中的微塑料(塑料颗粒5mm)因其含量高、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大,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的污水处理过程中,机械处理、生物处理和化学氧化处理等方式都会将污水中直径小于100μm的微塑料进一步降解成直径小于10μm的更小的微塑料,这些微塑料极难去除,严重扰乱了水生环境和生态系统。因此,研发一种高效且环保的途径来吸附水体中小于10μm的微塑料是废水处理的迫切需求。
现有技术已知真菌菌丝体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水体净化吸附剂,采用白腐真菌制备的生物吸附剂已经被用于废水处理,如中国专利CN104645941A公开了一种白腐真菌菌丝体生物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是将白腐真菌培养生长的菌丝体干燥后进行粉碎或改性处理,制备为粒径≤200目的粉末得到生物吸附剂,用于吸附处理水体环境中的染料。但是染料与微塑料有本质区别,与白腐真菌吸附染料主要靠表面吸附络合作用、草酸盐微沉淀作用和还原作用不同,微塑料颗粒直径比较大,性质也比较稳定,虽然容易被菌丝体的多孔结构捕获,但也容易脱落,这成为制约生物吸附剂应用在处理水体环境微塑料方面的关键制约因素。
本研究团队在研发用于去除水体环境中微塑料的生物吸附剂时,发现用白腐真菌来吸附微塑料时,尽管潜力巨大,但真当菌丝体和微塑料的重量比为1:1.5时,微塑料吸附量达到最大值,即使微塑料负载量进一步增加,吸附效果却没有显着增加。另外,使用白腐真菌做生物吸附剂时,在pH 5-11的水体环境中使用效果远不如pH 3的水体环境,但真实废水的pH值通常在6到9之间。因此,需要对白腐真菌制备的生物吸附剂进行进一步的修饰,拓宽白腐真菌生物吸附剂的使用范围、增强其在真实废水中对微塑料的吸附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吸附水中微塑料的改性生物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吸附水中微塑料的改性生物吸附剂,所述改性生物吸附剂为白腐真菌菌种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5天后长成菌球,将所述菌球过滤掉培养基并清洗后冻干,再接枝EPTAC(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后清洗冻干获得的菌块。
进一步,所述接枝EPTAC的方法是:在所述冻干菌球中加入水、EPTAC、NaOH,于20-30℃反应1-2小时,所述冻干菌球:EPTAC:NaOH:水按重量比为20:1~1.5:1~1.5:40。
进一步,所述白腐真菌包括拟蜡菌属、灵芝属、原毛平革菌属、耙齿菌属、侧耳属、栓菌属、亚卧孔菌属的其中一种或数种。
进一步,所述菌球由菌丝体交错构成,所述菌丝体上具有胞外聚合物,所述胞外聚合物为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凝胶状交联网状结构。
进一步,所述菌球具有菌丝体之间交错构成多孔结构,所述多孔结构的孔隙直径为3-30μm。
进一步,所述液体培养基为土豆液体培养基。
进一步,所述白腐真菌菌种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天。
进一步,所述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土豆液体培养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鼎创宏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鼎创宏生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708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刷盘高效驾驶式洗地机
- 下一篇:一种用于U型槽墙体裂缝控制的灌缝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