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供热二次管网平衡流量调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63190.2 | 申请日: | 2023-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79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王书良;王斐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领沃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9/10 | 分类号: | F24D19/10;F24D3/02;F24D3/10 |
代理公司: | 河南舜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213 | 代理人: | 黄晴晴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供热 二次 管网 平衡 流量 调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供热二次管网平衡流量调控方法,包括:S1、划分不同的单元供热区域;S2、供热系统的改造;S3、经过实验测得最小单元供热区域内实际供热流量参数,目标供热流量参数小于实际供热流量参数,采用一级供热预案,目标供热流量参数大于实际供热流量参数,采用二级供热预案;S4、单元供热区域的出户管通过回流管网与循环泵连通,最终通过循环泵将回流管内流动介质泵送至热交换站。该方法可根据用户量不同,对不同单元供热区域选择使用直线式支管、环型式支管和环型式支管,缩短支管道网供热路径,解决系统中用户的增加或减少导致水力失调的问题,通过流量控制器实时接收反馈数据调节控制阀门的开度,以便实现平衡管网流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中供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供热二次管网平衡流量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供热管网是一个复杂的流体网络系统,其水力平衡十分关键,决定着系统运行效果的好坏,不仅能节约资源,还是实现供热安全可靠,改善供热水平的重要环节。供热管网分为一次管网和二次管网,多数供热企业在一次管网的安全运行和输配调节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经历,使得管网设备和运行管理水平得到很大发展和提高,而在系统数量更为庞大、情况更为敏感和复杂的供热二次管网,水力失调问题还比较普遍且难以实现平衡。
现有技术中,专利申请号为201911015963.8,公开的一种城市供热管网智能平衡调控系统及方法,将一次管网的调节和二次管网的调节分隔开,一次管网的调节依靠一次管网的回水温度实现,二次管网调节依靠二次供水温度实现,当二次网供水温度需求发生变化时,不影响一次网的水力工况,保证一次网的水力工况稳定,实现了一次管网和二次管网的解耦运行,解决了一次管网和二次管网水力失调的难题;以及专利申请号为201910522533.9,公开的一种换热站二次侧循环泵变流量调控方法及系统,通过将室外平均温度对应的二次侧目标控制流量作为调节二次侧循环泵流量的依据,使得二次侧循环泵的调节幅度很小,避免二次侧循环泵流量的频繁波动。
上述方案在实际应用过程,由于系统中用户的增加或减少,要求各管段流量重新分配,从而导致水力失调,如不能很好的调控供热二次管网平衡流量,会造成前端温度过高,末端不热的问题,影响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供热二次管网平衡流量调控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供热二次管网平衡流量调控方法,包括:
S1、根据实际地理情况,划分不同的单元供热区域,获取单元供热区域用户数据,以不同数量的用户为参照,确定不同等级的目标供热流量参数;
S2、供热系统的改造,供热系统包括一次管网、二次管网、热交换站、回流管网和循环泵,所述二次管网包括主管道和支管道网;
单元供热区域的入户管通过支管道网与主管道连通,且支管道网内串联安装有控制阀门和流量传感器,控制阀门和流量传感器均与流量控制器电信号连接;
S3、经过实验测得最小单元供热区域内实际供热流量参数,目标供热流量参数小于实际供热流量参数,采用一级供热预案,目标供热流量参数大于实际供热流量参数,采用二级供热预案;
S4、单元供热区域的的出户管通过回流管网与循环泵连通,最终通过循环泵将回流管内流动介质泵送至热交换站,并回流至主管道;
S5、供热系统还设置有补水箱和补水泵,通过补水泵将补水箱内介质输送至回流管。
优选地,所述支管道网包括直线式支管、环型式支管和星型式支管,根据单元供热区域内用户数量的增加,依次选择使用直线式支管、环型式支管和星型式支管,所述直线式支管与主管道设置有一条连通通道,所述环型式支管与主管道设置有两条连通通道,所述星型式支管与主管道设置有指示三条连通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领沃智控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南领沃智控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631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