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电站站控系统基础平台接口测试方法及相关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54804.0 | 申请日: | 2023-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830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赵娜;李亚蕾;纪欣;李文琢;张海燕;刘筱萍;张炜;王化鹏;李劲松;张金虎;李昂;崔旭;赵铭洋;沈艳;刘洋;姜佳宁;南祎;许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36 | 分类号: | G06F11/36;G06F16/22;G06F16/24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巡通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03 | 代理人: | 文骊鹍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电 站站 系统 基础 平台 接口 测试 方法 相关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电力自动化领域,公开了一种变电站站控系统基础平台接口测试方法及相关装置,包括获取测试请求信息,根据测试请求信息生成结构化测试数据;根据结构化测试数据生成测试报文并发送至待测试接口,以及接收待测试接口响应于测试报文的反馈报文,并解析反馈报文得到结构化反馈数据,以及检验反馈报文得到反馈报文检验结果;根据预设的验证要求验证结构化反馈数据得到结构化反馈数据验证结果;并根据测试报文、反馈报文、反馈报文检验结果、结构化反馈数据和结构化反馈数据验证结果,生成待测试接口的测试结果。实现待测试接口的自动化测试,极大降低接口测试难度,有效提升接口测试效率,有效缓解集中测试人员不足或周期压力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自动化领域,涉及一种变电站站控系统基础平台接口测试方法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变电站是电力传输的枢纽,其二次系统对保障变电站运行安全尤为重要。变电站二次系统由保护设备、自动化设备、站控层设备和软件、计量及电能质量设备、通信及安全设备以及辅助设备等设备和系统构成,担负着保护、控制、测量及监视的任务,实现设备运行数据、告警信息及监视数据等数据信息实时采集与上送,为远方主站提供运行及数据支撑,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但由于传统变电站二次系统功能存在远方监控信息不足、数据采集方式不统一、设备功能交叉重复、安全监测存在盲区及自主可控存在风险等问题,近来开展了自主可控新一代变电站二次优化工作,其中变电站监控系统重大变化之一即为系统架构改为开放的基础平台+智能应用的架构,站控系统基础平台提供平台层的基础功能及公共服务,应用层提供基本应用,智能应用可以运行在安全隔离环境中与基础平台进行业务交互。作为站控系统的基础功能,基础平台与智能应用交互接口对外提供服务的完整性、交互一致性、容错性及可靠性尤为重要,因此,需要对站控系统基础平台对外提供的接口进行测试,验证其接口等内容,从而为助推站控系统产品提质增效,为电网运行提供稳定可靠保证。
目前,对于变电站站控系统基础平台接口的测试,一般是由测试人员进行人工测试,基于对不同的基础平台和智能应用进行复杂耗时的互操作工作,从而验证变电站站控系统基础平台接口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难度较大且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变电站站控系统基础平台接口测试方法及相关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变电站站控系统基础平台接口测试方法,包括:获取测试请求信息,根据测试请求信息生成结构化测试数据;根据结构化测试数据生成测试报文并发送至待测试接口,以及接收待测试接口响应于测试报文的反馈报文,并解析反馈报文得到结构化反馈数据,以及检验反馈报文得到反馈报文检验结果;根据预设的验证要求验证结构化反馈数据得到结构化反馈数据验证结果;并根据测试报文、反馈报文、反馈报文检验结果、结构化反馈数据和结构化反馈数据验证结果,生成待测试接口的测试结果。
可选的,还包括并发测试步骤,并发测试步骤包括:获取并发测试请求,并响应于并发测试请求生成测试序列;其中,测试序列包括若干测试项目以及各测试项目的时序要求;基于各测试项目的时序要求遍历各测试项目,并依次进行如下步骤:生成当前测试项目的结构化测试数据,并根据当前测试项目的结构化测试数据生成各当前测试项目的项目测试报文并发送至待测试接口;接收待测试接口响应于项目测试报文的项目反馈报文,并解析项目反馈报文得到结构化项目反馈数据,以及检验项目反馈报文得到项目反馈报文检验结果;根据预设的验证要求验证结构化项目反馈数据得到结构化项目反馈数据验证结果;并根据项目测试报文、项目反馈报文、项目反馈报文检验结果、结构化项目反馈数据和结构化项目反馈数据验证结果,生成待测试接口的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548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