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双功能光催化合成氨的DO 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52497.2 | 申请日: | 2023-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37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宝军;赵文军;牟金成;李雪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31/28 | 分类号: | B01J31/28;B01J35/00;B01J35/02;C01C1/02;C01C1/04 |
代理公司: | 贵州联德佳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2123 | 代理人: | 石诚 |
地址: | 550025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功能 光催化 合成氨 base sub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双功能光催化合成氨(即分别以压缩空气和硝酸盐为反应物)的Dsubgt;O/subgt;‑CoBi‑MOFs纳米催化剂的制备,S1:将7.2mg的Bi(NOsubgt;3/subgt;)subgt;2/subgt;·3Hsubgt;2/subgt;O;60mg的PVP溶解于24的mL的DMF和无水乙醇(V:V=3:1)混合溶液中。再将4.4mg、的Co(NOsubgt;3/subgt;)subgt;2/subgt;·6Hsubgt;2/subgt;O和0.8 mg吡嗪溶解于混合溶液中。S2:将8.0mg、0.01mmol的TCPP溶解于8 mL DMF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中。S3:随后,在剧烈搅拌下(500‑1000r/min),将S2溶液缓慢地注入S1溶液中,再超声30min。最后将混合溶液转移到25mL玻璃小瓶中,在80℃下加热24h。S4:得到的材料用无水乙醇洗涤若干次,并以8000r.p.m离心收集。去醇洗具体操作方法为,在溶液中加入乙醇,然后放入离心机中离心分离,去除掉上清液。本发明的Dsubgt;O/subgt;‑CoBi‑MOFs纳米催化剂由于其层状结构使其表面积增大,氧空位可增强吸附及活化能力,有利于提升合成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DO-CoBi-MOFs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方法,特别是一种应用于双功能光催化合成氨的DO-CoBi-MOFs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生命所必需的大分子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等等)离不开氮元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需要含氮化合物作为中间能源。自然循环中固氮酶可以将空气中游离的N2还原为氨(NH3)及其它含氮化合物,从而保证了生物体正常的物质循环。在人类社会中,NH3是工业化工的关键基石,特别是合成化肥等高容量化学品,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粮食补给。此外NH3从气态到液体的可转化性,使其成为一种高能量密度(柴油的三分之一)的燃料,这不仅是储存能量的重要载体还是重要的清洁燃料。而早在20世纪以前,氨的合成主要依赖于自然界的氮循环,其大部分都来自微生物对大气中N2的固定。目前,每年在工业上生产大约200百万吨,并且几乎全部是通过Haber-Bosch工艺合成。但每年维持人类正常发展消耗的NH3却不少于1.5亿吨。然而这合成工艺却消耗了世界天然气总量的3% ~ 5%,占世界总能源消耗的1% ~ 2%。同时也加剧了温室效应,此工艺每年带来400吨的二氧化碳气体,约占碳足迹中总温室气体排放的1.5%。
为缓解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研究人员正在积极寻求一种温和无污染的手段来解决合成NH3中的高能耗和温室气体污染。在自然界中的氮循环过程中,固氮酶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利用FeMo、FeV、或者FeFe等活性位点来完成合成氨。因此,模拟固氮酶的固氮机理来发展新工艺来克服Haber-Bosch工艺的局限性是可行的。合理设计功能性的催化体系,使其在温和条件下完成N2分子活化和加氢,高效地利用空气中的N2合成NH3,借此来缓解Haber-Bosch工艺合成氨中的高能耗和温室效应问题。目前,针对“绿色合成氨”已经发展了一系列的替代工艺,如电催化,生物催化,热催化,离子体催化和光催化。电催化主要是通过外接电源,调整外加电压实现N2还原合成氨。其缺点就是:需要精准控制外加电压,同时,反应过程中会出现析氢过程,析氢反应会抢夺电子极大的减少合成氨的产率。生物催化法:主要是通过模拟生物固氮过程,利用生物酶作用,实现N2还原合成氨。其缺点就是:生物反应过程缓慢,需要控制反应条件防止酶的失活。而等离子体催化法:主要是通过将材料进行电气化,形成气态带电粒子,具有较高的供电子能力。其缺点就是:热力学不平衡,不稳定,需要施加高电压和一定的电压频率,反应主体是N2和H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524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有SOFC的微电网控制系统
- 下一篇:金花茶中卟啉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