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流电源掉电检测电路及掉电检测模块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40098.4 | 申请日: | 2023-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990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飞;李育刚;郭明帅;许永志;许勇枝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40 | 分类号: | G01R31/40;G01R31/54;G01R1/30 |
代理公司: | 厦门龙格思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51 | 代理人: | 钟毅虹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流电源 掉电 检测 电路 模块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流电源掉电检测电路及掉电检测模块,直流电源掉电检测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和第一二极管;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接地,其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一电阻接入直流负电源,其反相输入端还接入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其输出端接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接入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接入直流正电源;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第三电阻的第二端、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均接入控制芯片的检测端;掉电检测模块包括上述掉电检测电路和控制芯片。本发明可同时监测正电源和负电源电压的变化,且检测精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流电源掉电检测电路及掉电检测模块。
背景技术
很多电子产品都需要对直流电源电压进行监测,目前掉电保护电路大多都是当电压低于某一基准值,输出一个电平给微控制芯片,微控制芯片进入断电模式;当电压高于基准值时,再输出一个电平给微控制芯片,微控制芯片进入正常工作模式。但现有的直流保护电路不能同时检测正电源和负电源的电压变化,且精度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直流电源掉电检测电路及掉电检测模块,可同时监测正电源和负电源的电压变化,且检测精度高。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一,一种直流电源掉电检测电路,用于与控制芯片的检测端连接;所述控制芯片适于在检测端的电压高于设定阈值时输出第一信号,并在不超过设定阈值时输出第二信号;所述直流电源掉电检测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和第一二极管;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接地,其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一电阻接入直流负电源,其反相输入端还接入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其输出端接入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接入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接入直流正电源;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第三电阻的第二端、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均接入所述检测端。
基于技术方案一,还设有技术方案二,技术方案二中,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检测端之间还串接有第六电阻。
基于技术方案一,还设有技术方案三,技术方案三中,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型号为OPA2171。
技术方案四,一种掉电检测模块,其包括控制芯片和技术方案一至三中任一项所述的直流电源掉电检测电路,所述控制芯片设有第一管脚、第二管脚和第三管脚,所述第一管脚接地,第三管脚形成所述检测端;所述控制芯片适于在检测端的电压高于设定阈值时在第二管脚输出第一信号,并适于在检测端的电压不超过设定阈值时在第二管脚输出第二信号。
基于技术方案四,还设有技术方案五,技术方案五中,所述控制芯片的型号为TLV809K33。
基于技术方案四,还设有技术方案六,技术方案六中,所述第一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低电平信号。
基于技术方案四,还设有技术方案七,技术方案七中,还包括第七电阻,所述控制芯片的第二管脚接入第七电阻的第一端。
基于技术方案七,还设有技术方案八,技术方案八中,还包括第二二极管、第八电阻和供电正电源,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接入第七电阻的第二端,第二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第八电阻接入所述供电正电源。
基于技术方案八,还设有技术方案九,技术方案九中,还包括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接入第七电阻的第二端,第三二极管的正极接地。
基于技术方案九,还设有技术方案十,技术方案十中,还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接入检测端,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接入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七电阻的第一端,第二端接地。
由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400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封装结构
- 下一篇:邮件发送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