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31617.0 | 申请日: | 2023-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544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熊永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627 | 分类号: | H01M50/627;H01M50/30;H01M50/15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籍 |
地址: | 361100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火炬高新***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件 装置 用电 设备 | ||
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端盖组件包括顶盖,顶盖包括相背的外表面和内表面,顶盖开设有注液孔,注液孔贯穿外表面和内表面;注液孔包括在周向上相连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第一壁面与第二壁面具有夹角,或者,第一壁面与第二壁面的夹角为180°且面型不同,其中,第一壁面与第二壁面的夹角是指在横截面中相接点的切线方向的夹角;以此使得注液孔的横截面形状为非圆形,以此使得在注液孔和注液针相配合时,注液孔具有至少空间未被注液针占据,注液过程中储能装置内的气体可以通过上述中未被占据的空间而排出,避免了注液过程中储能装置内部气压过大造成外壳鼓包变形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Rechargeable battery)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二次电池的可循环利用特性使其逐渐成为用电设备的主要动力来源,随着二次电池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人们对其各方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电池循环性能的要求,而电池的注液量是保证电池循环性能的重要参数,注液量过少会导致循环衰减过快,造成电池的使用寿命衰减过快。但过多的注液量又会造成电池胀液,破坏电池的整体结构。
在传统的二次电池如锂电池注液生产时,一般用人工注液方式,进行一对一的注液孔加注电解液,注液精度低、生产效率低、安全性差。虽然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真空倒吸式和正向注液式两种形式,但真空倒吸式注液方式对设备管路的密封性要求较高,且有可能造成外壳收缩变形;而正向注液方式也存在注液精度控制难度大,易造成外壳鼓包变形的技术问题。
以正向注液为例,注液时,二次电池内部气体无法通过注液孔排出,所以导致电池鼓包膨胀,极易发生安全事故,所以如何解决在注液时气体流动的问题成为了关键。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提高安全性能的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为实现本申请的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用于储能装置,包括顶盖,所述顶盖包括相背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顶盖开设有注液孔,所述注液孔贯穿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内表面;所述注液孔包括在周向上相连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壁面具有夹角,或者,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壁面的夹角为180°且面型不同,其中,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壁面的夹角是指在横截面中相接点的切线方向的夹角。
本申请通过在顶盖上开设注液孔,使得在储能装置的制造过程中,可以利用注液针通过注液孔向储能设备的内部注射电解液;并且,还设计注液孔在周向上具有相连接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具有夹角,以此使得注液孔的横截面形状为非圆形;以此使得在注液孔和注液针相配合时,注液孔具有至少部分空间未被注液针占据,而注液的过程中,储能装置内的产生的气体可以通过上述中未被占据的空间而排出,避免了注液过程中储能装置内部气压过大造成外壳鼓包变形的情况,二次电池注液可以不需要先预抽真空,在正常大气压下进行高速注液,降低了注液环境要求的同时,提升了注液效率。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壁面相背离的两端均连接所述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壁面相背离的两端分别与相连接的所述第二壁面具有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α1为10°≤α1≤160°,所述第二夹角α2为10°≤α1≤160°。本申请通过在顶盖上开设注液孔,使得在储能装置的制造过程中,可以利用注液针通过注液孔向储能设备的内部注射电解液;并且,还设计注液孔在周向上具有相连接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具有夹角,以此使得注液孔的横截面形状为非圆形;以此使得在注液孔和注液针相配合时,注液孔具有至少空间未被注液针占据,而注液的过程中,储能装置内的产生的气体可以通过上述中未被占据的空间而排出,避免了注液过程中储能装置内部气压过大造成外壳鼓包变形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316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