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灶具及灶具的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25521.3 | 申请日: | 2023-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184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发明(设计)人: | 苏慧玲;俞瑜;刘申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3/12 | 分类号: | F24C3/12;F24C3/08;H05K7/20;F24C15/00;F24C1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 代理人: | 何涛;何桥云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灶具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灶具及灶具的控制方法,包括旋塞阀、角度监测机构、降温机构和控制器,角度监测机构用于监测旋塞阀的转动角度;降温机构用于降低灶具内部的工作温度;控制器与角度监测机构和降温机构电性连接,控制器被设置为在旋塞阀转动的角度在预设的角度区间内时启动计时模块或计次模块,并在控制器的计时模块或计次模块达到预设条件时,发出指令至降温机构以控制降温机构启动。本发明的灶具处于某一火力状态下工作并超出预设时间或预设次数时,启动降温机构对灶具内电器元件进行降温,能够降低灶具内电器元件老化的速度,进一步降低电器元件老化造成短路带来的危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灶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灶具及灶具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灶具中,用户通过操纵灶具的旋塞阀转动以灶具的火力大小。通过对烹饪的研究发现,用户在不同火力段烹饪具有不同的操作特点,比如用户不会在大火区连续烹饪很长时间。灶具的烹饪的时间、火候一般由用户自己控制,用户在外部出现干扰或有事外出容易忘记关火,灶具长时间工作,导致食物被烧焦甚至可能引发火灾。且灶具内电器元件长时间在高温状态下工作容易发生老化,导致灶具整体使用寿命被降低,还可能因老化出现电路短路造成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灶具内电器元件长时间在高温状态下工作容易发生老化,导致灶具整体使用寿命被降低,还可能因老化出现电路短路造成危险的缺陷,提供一种灶具及灶具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指的“第一预设次数”、“第二预设次数”和“第三预设次数”均是同一标准下计量的。例如,控制器每间隔5秒接收角度监测机构传递的旋塞阀的转动角度对应灶具的实时火力,控制器的计次模块累计相应火力情况出现的具体次数与预设条件(预设次数)相比较,控制器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动作。
本发明提供一种灶具,包括旋塞阀,所述灶具还包括,
角度监测机构,所述角度监测机构用于监测所述旋塞阀的转动角度;
降温机构,所述降温机构用于降低所述灶具内部的工作温度;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角度监测机构和所述降温机构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被设置为在所述旋塞阀转动的角度在预设的角度区间内时启动计时模块或计次模块,并在所述控制器的计时模块或计次模块达到预设条件时,发出指令至所述降温机构以控制所述降温机构启动。
在本方案中,通过监测旋塞阀的转动角度判断灶具的火力状态。根据控制器的计时模块或计次模块监测灶具处于同一火力状态的持续时间,控制器判断该火力的持续时间是否超出预设条件。若持续时间超过预设条件,则控制器向降温机构发出指令以降低灶具内部的工作温度。本发明的灶具不会因用户忘记关火而长时间工作,导致灶具内电器元件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容易发生老化,避免因老化发生电路短路,进而提升灶具使用的安全性。
优选地,所述降温机构包括风机,所述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灶具的外部连通,所述灶具的内腔设有风道,所述风道的一端的开口朝向所述灶具内的电器元件设置,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风道的另一端开口连通。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灶具内设置风机对电器元件进行降温。风机启动时,灶具外的凉空气从风道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再流至电器元件的表面,进而将电器元件表面的温度带走,对电器元件进行降温。
优选地,所述灶具还包括燃烧器,所述风道远离所述燃烧器设置,能够避免灶具外进入风道内的凉空气经过燃烧器后吸收过多热量,降低风机的冷却效率。
优选地,所述角度区间包括第一角度区间,所述旋塞阀转动到所述第一角度区间使所述灶具处于大火状态,所述灶具处于大火状态并保持预设时间或预设次数时,所述控制器发出第一指令以启动所述风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255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