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页岩气压裂高压管汇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94205.4 | 申请日: | 2023-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912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蓝宝锋;李绍鹏;周鹏;曾居义;刘松;赵明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能源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17/02 | 分类号: | E21B17/02;E21B17/10;E21B4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高煊 |
地址: | 550025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页岩 气压 高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页岩气压裂高压管汇装置,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页岩气压裂高压管汇装置,其结构包括管体、主体、连接板,管体设有两个,主体与两个管体的端面相连接,连接板连接于管体的末端,主体包括防护装置、密封板、密封圈,防护装置连接于两个管体的端面,密封板设置在管体的侧端面,密封圈设有两个,且分别固定连接于密封板的端面,防护装置设有两个,且嵌套在管体的端面,密封板之间通过法兰连接,密封圈为橡胶材质,本发明螺栓穿过螺栓槽锁紧在密封板的端面,使得密封层能够紧紧贴合于两个密封板之间的间隙,提高对管体之间的密封性,避免管体中的压裂液出现侧漏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页岩气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页岩气压裂高压管汇装置。
背景技术
页岩气的开采利用水力压裂的原理将高能量加压压裂液注入到一个储层中,来提高碳氢化合物的萃取率和最终采收率,具体的实现就是利用地面高压泵通过井眼向油层挤注具有较高粘度的压裂液,当注入压裂液的速度超过油层的吸收能力时,会在井底油层形成上形成很高的压力,将油层被压开并产生裂缝,再将带有石英砂的携带也往里注入能够对开裂的油层进行支撑,然后注入顶替液将经验里的携砂液全部顶替进入裂缝,最后注入高粘度的压裂液进行降解排出井眼,让油层与井眼之后形成一条流体通道,达到能够将页岩气进行开采的效果。
基于上述本发明人发现,现有的一种页岩气压裂高压管汇装置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例如:由于井底的深度较深,管道在往下安装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拼接,使得管道与管道之间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连接,当压裂液通过管道往井底输送,对井底的油层形成很大的压力时进行下压的时候,管道的内部也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使得管道容易出现震动,导致管道与管道之间出现间隙,造成压裂液侧漏的情况。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页岩气压裂高压管汇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页岩气压裂高压管汇装置,其结构包括管体、主体、连接板,所述管体设有两个,所述主体与两个管体的端面相连接,所述连接板连接于管体的末端。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包括防护装置、密封板、密封圈,所述防护装置连接于两个管体的端面,所述密封板设置在管体的侧端面,所述密封圈设有两个,且分别固定连接于密封板的端面,所述防护装置设有两个,且嵌套在管体的端面,所述密封板之间通过法兰连接,所述密封圈为橡胶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装置包括防护框、支撑板、接触框、闭合装置,所述防护框嵌套在管体的端面,所述支撑板设有三个,且环绕于防护框的端面进行排列,所述接触框设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防护框的前后两端,所述闭合装置安装在防护框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闭合装置与两个密封板的端面活动卡合。
进一步的,所述闭合装置包括支撑层、嵌入块、凹陷槽、螺栓槽、密封层,所述支撑层设置在防护框的中间位置,所述嵌入块设置在上端的支撑层中,所述凹陷槽设置在下端的支撑层中,所述螺栓槽设有三个,且环绕于支撑层的端面进行排列,所述密封层贴合于支撑层的内侧端面进行排列,所述嵌入块与凹陷槽之间活动卡合。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层包括橡胶环、变形槽、接触槽,所述橡胶环贴合于支撑层的内侧端面,所述变形槽设有两个,且设置在橡胶环的内部,所述接触槽设有四个,且横向排列于橡胶环的底部端面,所述接触槽与密封板的端面活动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接触框包括框体、缓冲弹簧、固定层,所述框体连接于防护框的侧端面,所述缓冲弹簧设有五个以上,且排列于框体的内侧端面,所述固定层连接于缓冲弹簧的另一端,所述缓冲弹簧与固定层的端面活动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层包括固定体、切槽、摩擦凸块,所述固定体的端面设有切槽,所述切槽与缓冲弹簧的端面相卡合,所述摩擦凸块设有八个以上,且排列于固定体的底部端面,所述摩擦凸块与管体的端面活动配合。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能源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能源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942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