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水处理方法与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268487.0 | 申请日: | 2023-03-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778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 发明(设计)人: | 魏源送;左富民;隋倩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C02F3/30;C02F1/00;C02F1/58;C02F101/16;C02F101/3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张博 |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处理 方法 系统 | ||
1.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包括:
对至少一部分第一污水进行除碳处理,以降低所述第一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并对所述第一污水进行固液分离,以获取第一上清液;
依据所述第一污水的进水温度和/或目标进水碳氮比调节所述第一上清液与另一部分所述第一污水的比例,以获取第二污水;以及
对所述第二污水进行脱氮处理,以在兼氧条件下,通过厌氧氨氧化及短程反硝化降低所述第二污水的含氮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对所述第二污水进行固液分离,以获取污泥及第二上清液;以及排出一部分所述第二上清液,并对另一部分所述第二上清液及所述除碳处理和所述脱氮处理产生的污泥的混合物再次进行固液分离,以获取第三上清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在厌氧条件下,对所述第三上清液进行消化处理,以产生沼气及消化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对所述消化液进行脱氮处理,以在兼氧条件下,通过厌氧氨氧化及短程硝化降低所述消化液的含氮量;
对于脱氮后的消化液进行固液分离,以获取第四上清液;以及
将所述第四上清液回流至污水的输入端,以和待处理的污水混合形成所述第一污水,并进行下一次循环。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对所述第二污水和/或对所述消化液进行固液分离获取的污泥回流至对所述第二污水进行脱氮处理的容器中,以维持容器中的生物浓度。
6.一种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水处理方法的系统,包括:
污水进水单元(5),用作所述系统的进水端,被构造成可调节地向至少两个支路输出第一污水;
除碳处理单元(1),和所述污水进水单元(5)的一个支路连通,被构造成对由所述污水进水单元(5)分配的所述第一污水进行除碳处理,并对所述第一污水进行固液分离,以获取第一上清液;
主流脱氮单元(2),和所述污水进水单元(5)的另一个支路连通,被构造成对由所述第一上清液和/或所述第一污水形成的第二污水进行脱氮处理,以在兼氧条件下,通过厌氧氨氧化及反硝化降低所述第二污水的含氮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除碳处理单元(1)包括:
厌氧反应池(1.2),和所述污水进水单元(5)的一个支路连通,被构造成在厌氧条件下,对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污水进行除碳处理;以及
第一沉淀池(1.3),和所述第一厌氧池(1.2)的输出端连通,被构造成对所述第一污水进行固液分离,以获取所述第一上清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主流脱氮单元(2)包括:
厌氧氨氧反应池(2.2),和所述第一沉淀池(1.3)的液体输出端及和所述污水进水单元(5)的另一个支路连通,被构造成对所述第二污水进行脱氮处理;以及
第二沉淀池(2.4),和厌氧氨氧反应池(2.2)的输出端连通,被构造成对所述第二污水进行固液分离,以获取污泥和第二上清液,所述第二沉淀池(2.4)的液体输出端用作所述污水输出单元(6),以向所述系统的外部排出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上清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还包括污泥处理单元(3),包括:
第三沉淀池(3.1),与所述第一沉淀池(1.3)的固体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沉淀池(2.4)的固体输出端连通,被构造成对污泥进行物化处理和固液分离,以获取污泥和第三上清液;以及
厌氧消化罐(3.3),和所述第三沉淀池(3.1)的液体输出端连通,被构造成对所述第三上清液进行厌氧发酵以产生沼气并输出消化液。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还包括测流脱氮单元(4),包括:
侧流厌氧氨氧化反应池(4.1),和所述厌氧消化罐(3.3)的液体输出端连通,被构造成对所述消化液进行脱氮处理;以及
第四沉淀池(4.3),和所述侧流厌氧氨氧化反应池(4.1)的输出端连通,被构造成对脱氮处理后的所述消化液进行固液分离,以获取污泥和第四上清液,所述第四沉淀池(4.3)的液体输出端与污水进水单元(5)连通,以和待处理的污水混合形成所述第一污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6848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组合式提取黄秋葵多糖的方法
- 下一篇:指纹模组及电子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