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碳物质自给型气化保护剂注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310262090.0 | 申请日: | 2023-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263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闫晓洋;王令光;张薇;亢万忠;冯亮杰;孙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72 | 分类号: | C10J3/72;C10J3/86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刘凤钦;张群 |
地址: | 31510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物质 自给 气化 保护 注入 工艺 | ||
1.一种含碳物质自给型气化保护剂注入工艺,其特征在于:含碳物质废锅气化流程中,副产蒸汽,经过废锅出口过热设备过热后,一部分作为气化正常运行所需保护剂送至烧嘴,其余送入界外管网;
在气化保护蒸汽接入开工用低压蒸汽或水管线,作为开工用气化反应保护剂,待开工过程废锅产出蒸汽后,切换为废锅副产蒸汽作为气化反应保护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碳物质自给型气化保护剂注入工艺,其特征在于:
开车蒸汽或水管线作为开工用保护剂注入管线;
气化炉烘炉结束后,含碳原料、高压氧气与开工保护剂同时送入烧嘴,在气化炉进行反应;
随着投料之后,气化炉和废锅的合成气侧压力按照设定的升压速率上升,同时由于高温合成气带入的热量,废锅蒸汽侧产生蒸汽,压力也逐渐上升;
废锅副产的蒸汽进入蒸汽过热器,进行过热,过热后蒸汽,一路送入气化烧嘴,作为气化保护剂,一路送入界外管网;
当副产蒸汽压力高于开工低压蒸汽或水后,关闭开工低压蒸汽或水管线的切断阀,打开蒸汽管线的切断阀,切换副产蒸汽为保护剂,副产蒸汽流量通过调节阀来控制;
关闭开工低压蒸汽或水管线的阀门,切换副产蒸汽为保护剂;
废锅出口合成气送入合成气洗涤工序进行降温洗涤处理,依次经过洗涤冷却器、一级混合器、旋风分离器、二级混合器和水洗塔;
含尘量达标后的合成气送入下游工序进行进一步处理;
在合成气降温洗涤过程中,洗涤冷却器和旋风分离器产生的黑水送入黑水闪蒸系统进行处理;
粗合成气在水洗塔中的洗涤水主要有来自下游的工序的凝液和来自黑水闪蒸系统的高温灰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碳物质自给型气化保护剂注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烧嘴为一种锥形通道的喷嘴,是实现气化反应原料进料的设备;
含碳原料与保护剂共用烧嘴通道,或单独设置通道;
多种含碳原料分开进入烧嘴,或混合后进同一烧嘴通道;
高压氧气分为单通道或者两通道进入烧嘴;
所述烧嘴根据不同进料需求,为双通道、三通道或多通道结构;
所述烧嘴外侧设有冷却水系统对烧嘴进行降温保护,该系统为夹套式或盘管式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碳物质自给型气化保护剂注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化炉为含碳物质、高压氧气与保护剂反应产生合成气的场所,气化压力为常压~6.5MPaG,气化温度在1200~1500℃;
气化剂为纯氧、高压蒸汽;含碳物质包括重油、炼厂干气、天然气、煤浆、生物质;
所述的气化炉为冷壁式或热壁式结构,其中,冷壁式为水冷壁式,热壁式为耐火材料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碳物质自给型气化保护剂注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油为炼厂各装置所产重油,为常压渣油、减压渣油、加氢尾油、焦化尾油、乙烯焦油、污油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碳物质自给型气化保护剂注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蒸汽或水管线的一端与气化正常用保护剂管线相连,用于为开工之初为气化反应提供保护剂,所用蒸汽为饱和或过热蒸汽,其压力为0.5~6.5MPaG;
所用保护剂水为工艺水、脱盐水、锅炉水中的至少一种,压力为0.5~6.5MPaG,水温常温~280℃。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碳物质自给型气化保护剂注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废锅是回收气化炉粗合成气高位显热副产蒸汽的场所,其与气化炉为一体设备或分体设备;
所述气化炉所产合成气可以走废锅的管侧也可走废锅的壳侧;
废锅副产蒸汽规格为4~13MPaG;
废锅出口合成气温度比蒸汽侧温度高5~300℃。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碳物质自给型气化保护剂注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汽过热设备是利用其他热量过热废锅副产饱和蒸汽的设备,用于蒸汽的输送和使用;
其他热量包括采用燃料加热、电加热或者其他合适温位的介质,如废锅出口粗合成气等。;
过热后的蒸汽温度高于饱和温度10~3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6209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