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烧结用匣钵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310218925.2 | 申请日: | 2023-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833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金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66 | 分类号: | C04B35/66;C04B35/443;F27D5/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知产时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38 | 代理人: | 孔灿 |
地址: | 411100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易***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钠离子 电池 正极 材料 烧结 匣钵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烧结用匣钵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一定质量比的镁铝尖晶石颗粒、镁铝尖晶石细粉、镁锆砂细粉和硼砂进行混合得到混合料;S2、将一定质量比的碳酸氢铵溶液、氯化镁溶液、硫酸钾溶液和四氯化钛溶液分散混合得到混合液;S3、将混合料和混合液以一定质量比进行混合、密封陈放后得到生坯;S4、将步骤S3得到的生坯机压成型后,在一定温度下干燥一段时间后高温热处理一段时间,得到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烧结用匣钵;其中,步骤S1和S2无先后顺序。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用该方法制备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烧结用匣钵的烧结性能好、成品率高、抗侵蚀性强和热震稳定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钠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烧结用匣钵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钠离子电池是新能源电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应用于储能、消费及动力等领域(方学舟,吕景文,郑涛,等。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J].电池,2021,51(2):201-204)。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且成本占比也最高(丁玉寅,祝鹏浩,陆继鑫,等。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科技,2022,30(1):57-62)。自钠离子电池商业化量产以来,盛装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匣钵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不同,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碱性更强,在高温固相工艺中,低黏度的钠电正极前驱体对匣钵的侵蚀和渗透加剧,这导致了匣钵服役寿命的显著降低(王英男,孙辉。正极材料烧结过程产生匣钵结晶的研究[J].电源技术,2022,46(11):1249-1252)。
目前,对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烧结用匣钵的开发报道较少,仍沿用锂电正极材料烧结用匣钵的材质体系——即以堇青石-莫来石/尖晶石形成的复合材质为主(翟鹏涛,刘明杨,周文英,等。镁铝尖晶石对煅烧LiNixCoyMnzO2正极材料用匣钵材料性能的影响[J].耐火材料,2021,55(2):102-106),虽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堇青石-莫来石/尖晶石系匣钵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热处理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中钠源(碳酸钠或氢氧化钠)对匣钵的侵蚀更为严重,极易与匣钵本体中的酸性SiO2组分发生反应形成钠霞石,且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高温(800~1000℃)热处理过程中,该反应无法避免的持续进行,并引发近30~40%的体积膨胀,导致匣钵开裂损毁。
(2)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黏度低,高温下熔融呈液态,对堇青石-莫来石/尖晶石质匣钵的渗透能力更强,甚至直接穿透匣钵侧壁和底部而引发钠电正极材料的流失。
(3)堇青石-莫来石/尖晶石系匣钵在作为钠电正极材料烧结用匣钵在往复服役过程中,同时面临循环热应力的损毁导致匣钵的结构剥落,一方面污染正极材料,影响钠电正极材料的纯度及电化学性能;另一方面加速了匣钵的损毁。
(4)钠电正极材料中钠源化学反应活性高,热处理过程中还易与其它游离组分如游离Al2O3(f-Al2O3)、游离SiO2(f-SiO2)等反应形成偏铝酸钠或偏硅酸钠/硅酸钠等高膨胀物相,加速匣钵的开裂、剥落与损毁。
(5)匣钵的结合体系也是影响其服役性能的重要因素。匣钵属于定形烧成制品,既要求具备一定的生坯强度来保障烘烤脱水阶段的整体外观,又要具有良好的成品烧结强度。而传统结合体系(如糊精等)在匣钵烧结过程中逸出,留下孔隙,降低了匣钵的致密度,损害了匣钵的抗侵蚀性能;而强酸性结合剂(如磷酸、磷酸盐等)虽然高温烧成阶段不挥发,但又易与碱性钠源反应形成低熔相。含盐类结合剂(如纸浆废液等)又难以为匣钵提供良好的早期强度,导致匣钵在成型后开裂损毁,增大了匣钵的废品率。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金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南金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189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数字化白蚁预警监测控制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双向安全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