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纤维环封堵修复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201022.3 | 申请日: | 2023-03-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38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 发明(设计)人: | 聂茂丹;郑诚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A61L31/04;A61F2/3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封堵 修复 装置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纤维环封堵修复装置,包括:由多层编织支架卷绕形成的圆柱状封堵部、可靠设置于封堵部柱体两端的外夹持部和内夹持部,外夹持部和内夹持部被配置为在受到预设液体的触发后由存储构型变化为使用构型;使用构型状态下,封堵部贯穿于预定组织破口以形成封堵,外夹持部和内夹持部的面积大于破口横截面积并分别位于预定组织破口的外部和内部,外夹持部和内夹持部形成夹持力以固定于预定组织破口处。该装置以存储构型进行存储,在放置到预定位置时,对其施加例如生理盐水,纤维环封堵修复装置吸收生理盐水后膨胀,封堵部对纤维环破口进行封堵,内夹持部和外夹持部之间的夹持力及封堵部与破口壁间的摩檫力起到夹持固定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纤维环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纤维环封堵修复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人体椎间盘由软骨终板、纤维环和髓核三个部分组成,纤维环是个多层结构,纤维环纤维几乎呈同心圆排列,其外周纤维方向较垂直,而越到中心倾斜度越大。髓核位于椎间盘的中央,水分含量可占髓核总量的75-90%。
椎间盘发生退变时,其周围的纤维环同时变得薄弱,无法继续限制髓核,椎间盘组织逐渐形成局部突出。突出的椎间盘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会导致肢体麻痛、肌力下降等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摘除突出的髓核,必须借用已有的纤维环破口或在术中切开薄弱变性但尚未破裂的纤维环进行操作。现有手术技术已可以安全、彻底地摘除髓核突出组织,但目前仍无有效的方法修复破损的纤维环。未经修复的纤维环破损在术后短期内可引起髓核再突出,导致症状复发,甚至需再次手术。从长远看,纤维环破口的存在加速椎间盘退变,进而引起终板退变、椎间隙塌陷等一系列问题。另外,二次手术的效果很差,所以应该在第一次手术就将破口封闭。防止再次突出对患者以后的生活非常重要。恢复椎间盘的完整性、密闭性并促使其实现生物学修复,可避免脊柱融合性手术的实施,不仅可提高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手术的预后,更可良好地维持脊柱生物学功能。
下面以一些现有技术进行举例:
一、一种纤维环封堵装置及封堵方法(申请号:202210265230.5)
该发明包括第一封堵部1、第二封堵部2、第一导杆3,第一导杆能够贯穿第二封堵部并伸入第一封堵部内部,使第一封堵部由初始状态变为待伸入状态,且第一封堵部处于待伸入状态的截面直径小于初始状态的截面直径,更容易自纤维环开口进入纤维环内部。第一导杆解除后,第一封堵部恢复至初始状态的盘状,贴紧纤维环内壁面;第二封堵部上还设置有在第二封堵部处于待伸入状态下,用于对第一导杆进行固定的固定部;转动第二导杆7,将限制壳体5拆除,弹性支撑部失去限制后撑开,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纤维环相邻的两椎骨上。弹性支撑部6可以在椎骨发生相对位移时提供反向作用力,进而起到缓冲作用,避免椎骨间出现磨损,并且在弹性支撑部的外缘还可设置倒刺,通过倒刺作用到椎骨上,可以提高弹性支撑部与椎骨之间的稳固程度。该发明操作更简单,并且能避免进一步撑大纤维环开口,对纤维环造成进一步破坏。
装置不足:
1)依靠旋转第一导杆使第一封堵部顶住变形,这可能会破坏内层封堵器的完整性;并且封堵部截面直径的减小效果是存疑的。如果内层结构够软则大变形容易进入,但同样也容易变形脱出,封闭效果待验证。
2)第二封堵器在破口外并且固定在椎骨上,设置有倒刺抓住椎骨以增强固定效果,这可能对纤维环和椎骨有进一步的破坏。
3)第二封堵器中间是一个有内螺纹的通道,这个对纤维环的封闭效果并没有起到作用。整个装置是中空结构,没有实际可以封堵的结构,整个装置的封堵的效果存疑。
4)没有考虑纤维环纤维的多层斜角结构和内外层纤维的差异。
二、纤维环封堵装置(申请号:202210134753.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2010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