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储能系统的管理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98600.2 | 申请日: | 2023-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31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何晓磊;林伟杰;宋太纪;杨印廷;郭敬禹;陈志强;胡明明;陆泽宇;张鹏;曹琛;裴杰;刘明义;曹曦;曹传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华能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1M10/42;H01M1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曲进华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系统 管理 方法 装置 | ||
本公开提出一种电池储能系统的管理方法和装置,方法包括:在第一充放电过程中对电池储能系统的多个电池簇进行监测,以确定容量最差的目标电池簇;对各电池簇的最大功率进行调节,以降低目标电池簇的最大功率至第一功率值,以及基于第一功率值,调节电池储能系统中除目标电池簇之外的各电池簇的最大功率为第二功率值。由此,可以从电池储能系统中自动识别容量最差的电池簇,从而可以对容量最差的电池簇的最大功率进行调节,提高整个电池储能系统的使用容量和使用寿命,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储能系统的管理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储能技术的经济性的不断提升,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而电池储能系统是当今实现储能技术的主流产品。
电池储能系统一般由多个电池单体所组成。由于电池单体所采用的材质和制作工艺的不同,不同的电池单体存在容量不一致性,而且对于容量一致性相对较高的各电池单体,又由于运行工况的不同,即充放电过程的不同,导致各电池单体在经过长时间运行之后各电池单体的容量仍然存在差异。然而,在充放电过程中,当容量最差的电池单体最先达到充放电截止条件时,整个电池储能系统将无法继续充放电,且除容量最差的电池单体之外的其余电池单体的部分容量将处于闲置状态,这使得容量最差的电池单体决定了整个电池储能系统的使用寿命。
如何对电池储能系统进行管理,以提高电池储能系统的使用寿命,是非常重要的。
发明内容
本公开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公开提出一种电池储能系统的管理方法和装置,以可以从电池储能系统中自动识别容量最差的电池簇,从而可以对容量最差的电池簇的最大功率进行调节,提高整个电池储能系统的使用容量和使用寿命,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池储能系统的管理方法,包括:
在第一充放电过程中对所述电池储能系统的多个电池簇进行监测,以确定容量最差的目标电池簇;
对各所述电池簇的最大功率进行调节,以降低所述目标电池簇的最大功率至第一功率值,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功率值,调节所述电池储能系统中除所述目标电池簇之外的各电池簇的最大功率为第二功率值。
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池储能系统的管理方法,通过在第一充放电过程中对电池储能系统的多个电池簇进行监测,以确定容量最差的目标电池簇;对各电池簇的最大功率进行调节,以降低目标电池簇的最大功率至第一功率值,以及基于第一功率值,调节电池储能系统中除目标电池簇之外的各电池簇的最大功率为第二功率值。由此,可以从电池储能系统中自动识别容量最差的电池簇,从而可以对容量最差的电池簇的最大功率进行调节,提高整个电池储能系统的使用容量和使用寿命,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公开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池储能系统的管理装置,包括:
监测模块,用于在第一充放电过程中对所述电池储能系统的多个电池簇进行监测,以确定容量最差的目标电池簇;
调节模块,用于对各所述电池簇的最大功率进行调节,以降低所述目标电池簇的最大功率至第一功率值,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功率值,调节所述电池储能系统中除所述目标电池簇之外的各电池簇的最大功率为第二功率值。
本公开实施例的电池储能系统的管理装置,通过在第一充放电过程中对电池储能系统的多个电池簇进行监测,以确定容量最差的目标电池簇;对各电池簇的最大功率进行调节,以降低目标电池簇的最大功率至第一功率值,以及基于第一功率值,调节电池储能系统中除目标电池簇之外的各电池簇的最大功率为第二功率值。由此,可以从电池储能系统中自动识别容量最差的电池簇,从而可以对容量最差的电池簇的最大功率进行调节,提高整个电池储能系统的使用容量和使用寿命,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华能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华能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986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