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业废盐的高效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80662.0 | 申请日: | 2023-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742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3 |
发明(设计)人: | 马望京;赵濉;何敏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9B3/50 | 分类号: | B09B3/50;B09B3/70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赵晓丹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业 高效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业废盐的高效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工业废盐与一定比例的功能颗粒混合,进行微波处理;其中,所述功能颗粒由第一功能颗粒和第二功能颗粒组成;所述第一功能颗粒选自碳化硅、三氧化二铁、二氧化钛和氧化锌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二功能颗粒选自2,6‑二叔丁基对甲酚、对苯二酚、叔丁基邻苯二酚和环烷酸铜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所使用的功能颗粒兼具微波吸收、反应催化、阻聚和抗氧化等多种功能,将其与工业废盐混合进行微波辐照,可以催化有机和无机小分子发生裂解,生成气体小分子,同时可以阻止工业废盐中的有机物发生聚合,从而避免废盐中有机聚合物含量的增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净化处理工业废盐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工业废盐的高效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力、煤化工、冶金、印染、造纸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盐高有机物废水,通常含盐量在3000mg/L以上,COD浓度在5000mg/L以上,且含有大量芳香族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的有机物,如果直接排放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为了减少废液量,很多企业都采用加热蒸干的方法将废盐溶液蒸发为废盐,俗称工业废盐,工业废盐除了主流的氯化钠类废盐,还包括硫酸钾、硫酸钠、硫化亚铁等废盐。这些工业废盐同时含有大量的有机或无机杂质,不能直接用作工业原料盐更不能用于食用或医用,大部分厂家将其堆存起来;尤其是对于化工企业排放出的工业废盐,其具有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高、处理成本高、环境危害大等特点。目前已经被环保部门列入危废名录,因此,工业废盐的无害化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工业废盐的传统的处理方法有:加水稀释、蒸馏或燃烧处理;其中,加水稀释的做法并不能改变高盐废水的总量,只是更增加了水的浪费;蒸馏方法是把盐从废水中的蒸出来,蒸发出来的盐,由于含有一定量的有机物,并且带有一点气味,不能作为工业盐来使用;直接热力燃烧的方法处理,即将废盐粉末喷入焚烧炉,其中的有机物和可分解组份高温下发生分解,然而氯化钠类工业废盐在500度下灼烧,氯化钠本身重量有一定比例(约10%)损失,在800℃下灼烧发生熔融,并落在焚烧炉底部造成设备腐蚀和堵塞。工业废盐的其他无害化处理目前已有研究,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未解决。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4344407A提出了利用微波加热分解废盐中有机物和可分解无机盐的方法,其技术关键在于在450~500℃,通过氮气气氛中进行微波处理,使废盐中的有机和无机物小分子发生裂解,生成气体小分子,从而实现废盐无害化,但该技术存在以下明显技术缺陷:1)氯化钠为弱微波吸收介质,微波处理很难对其实现高效升温;2)在氮气气氛下,长碳链有机物和芳环、稠环和杂环有机物常常发生聚合结焦反应,而不发生氧化分解,使废盐中类似焦油的有机聚合物含量上升,颜色更黑,且其毒性无明显下降,甚至上升。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找到一种在低温和低能耗情况下,实现工业废盐表面的COD值和硝酸根含量的大幅降低,且不影响工业废盐的主要成分含量和结构的新方法,以实现工业废盐的无害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工业废盐的高效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工业废盐与一定比例的功能颗粒混合,进行微波处理;
其中,所述功能颗粒由第一功能颗粒和第二功能颗粒组成;所述第一功能颗粒选自碳化硅、三氧化二铁、二氧化钛和氧化锌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二功能颗粒选自2,6-二叔丁基对甲酚、对苯二酚、叔丁基邻苯二酚和环烷酸铜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功能颗粒兼具微波吸收、反应催化、阻聚和抗氧化等多种功能,将其与工业废盐混合微波辐照处理,可以催化有机和无机小分子发生裂解,生成气体小分子,同时可以阻止工业废盐中的有机物发生聚合,从而避免废盐中有机聚合物含量的增加。
进一步,所述功能颗粒和工业废盐的重量比值为10-0.1。
进一步,所述第一功能颗粒和第二功能颗粒的重量比值为10-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806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力输送装置及膨化设备
- 下一篇:一种报文压缩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