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SiC复合包壳的多物理场耦合计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55555.2 | 申请日: | 2023-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508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强;张程;郑策;卫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0 | 分类号: | G06F30/10;G06F30/28;G16C60/00;G06F113/26;G06F119/04;G06F119/08;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丽水创智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78 | 代理人: | 李洁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sic 复合 物理 耦合 计算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SiC复合包壳的多物理场耦合计算方法,其涉及SiC复合包壳性能评价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建立SiC复合包壳的三维几何模型;设置材料物性模型;建立不同物理场下SiC复合包壳的行为模型,分别设置求解域、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设置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各耦合模块通过设置变量构建联系,各变量通过全局变量实现参数相互传递,形成耦合架构;设定计算运行时间及时间步长,在每个瞬态时间步完成传热、力学、辐照、腐蚀的计算,选取全耦合方法求解各物理场的本构方程。本发明建立的SiC复合包壳的耦合计算方法,考虑了在传热‑力学‑辐照‑腐蚀多物理场框架下的物理现象及行为,为探明其服役性能规律提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SiC复合包壳性能评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SiC复合包壳的多物理场耦合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SiC复合包壳具有高温强度高(1200℃时拉伸强度达到~220MPa)、抗氧化能力强、中子经济性好、高熔点、耐磨性能佳、抗辐照能力强等优势,已成为目前反应堆耐事故包壳材料的热门选型。SiC复合包壳具有多层结构:主体为纤维增强的SiCf/SiC复合材料,具有伪塑性断裂行为特点,可避免SiC包壳发生灾难性的力学破坏行为,但具有制造密度低、气密性及抗腐蚀性能差等劣势;内层或外层为采用CVD技术制造的高纯度单质SiC,具有极强的抗腐蚀性能及较好的气密性。当前对SiC复合包壳的性能评价主要通过堆外实验的方式开展,但由于其实验手段成本高,周期长。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选用实验或数值模拟的方法对SiC复合包壳进行了一系列性能分析研究。
如,文献《林大超.压水堆环境下多层碳化硅包壳的热-机械行为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中,作者以三层SiC复合包壳和两层SiC复合包壳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在稳态工况下的应力分布模型和失效概率。基于薄壁圆柱体材料弹性力学基本理论推导出了多层SiC复合包壳的应力分析模型,并通过模拟得到应力分布和宏观失效概率。其不足之处在于,辐照作用仅通过变量引入了力学模块,未能实现变量的相互传递和迭代更新;且未考虑温度、腐蚀等关键因素对SiC复合包壳的影响,耦合流程较为简单。
又如,文献《刘仕超,庞华,周毅,等.SiC复合包壳热冲击行为分析,核动力工程,2022,43(3)》中,作者对SiC复合包壳热冲击行为开展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厚度比例、热冲击温度以及端塞对SiC复合包壳的抗热冲击性能的影响。但该程序中只涉及了温度场和应力场两个物理场,且对SiC复合包壳的模型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简化,这种模型和模拟计算方法过于粗糙,且不能完全反应出SiC复合包壳的堆内服役性能。
又如,美国橡树岭实验室《Terrani KA,Pint BA,Parish CM,et al.Siliconcarbide oxidation in steam up to 2MP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Society,2014,97(8):2331-52.》、美国麻省理工学院《Lee Y,Mckrell TJ,Yue C,etal.Safety Assessment of SiC Cladding Oxidation under Loss-of-Coolant AccidentConditions in Light Water Reactors[J].Nuclear Technology,2017,183(2):210-27.》等学者,相继开展了高温水蒸气环境下SiC氧化行为的实验研究,分别研究了氧化温度、氧化时间、水蒸气流速和水蒸气分压等关键环境参数对烧结SiC或CVD-SiC在高温水蒸气环境中氧化行为的影响,分析了各环境参数对SiC氧化行为的影响机理。但受限于分析手段,实验研究大多只能考虑SiC材料在单一腐蚀环境下的性能响应,并不能反映其在多种物理环境协同作用下的服役行为,且结论仅停留在实验现象的解释,理论支撑较弱,未能建立对应的数值方法,研究周期长,效率较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555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