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频共口径基站天线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35443.0 | 申请日: | 2023-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69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邢红娟;汪文峰;庄学恒;满其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Q1/52 | 分类号: | H01Q1/52;H01Q21/06;H01Q1/38;H01Q1/24;H01Q21/00;H01Q1/50;H01Q15/14;H01Q5/5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频共 口径 基站 天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频共口径基站天线,包括阵列天线、馈电装置和反射板,所述阵列天线固定于馈电装置,所述馈电装置通过电气连接在反射板上,所述阵列天线包括通过阵列排布的多个天线单元,所述天线单元包括一个超高频天线子单元和两个中频天线子单元,所述超高频天线子单元包括超高频天线介质基板,所述超高频天线介质基板为纯介电基板,所述中频天线子单元包括中频天线介质基板,所述中频天线介质基板为Cosubgt;2/subgt;Z六角铁氧体层压片。该天线降低了同频耦合干扰和异频交叉耦合干扰,实现了超高频辐射方向图保形。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有涉及一种多频共口径基站天线。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个人通讯设备快速更新换代、基站通信设备装机量逐年增加、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如火如荼、先进探测装备大规模普及,这些发展进程都期望其设备能够实现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以及更多的功能,但传统采用分离天线形式的设备要求每一种功能都配备一到两副天线,因此多功能系统常以庞大、笨重的形态示人。若能将多重功能集成在一副天线或将多个天线融入同一口径面内,将大大缩减系统的体积与重量。在需求驱动下,共口径天线成为业界热点,该研究方向兼具学术性与工程性,大批响应此概念的学术文章、新型产品涌现。可以预见,多天线共用口径将成为未来天线部件呈现在用户面前的主要形态,为通信、探测设备的小型化、轻量化和集成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降低多功能通信、探测设备的使用门槛,推动新型通信探测设备向更广大用户群体普及。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演进,当前2/3/4G基站天线与5G基站天线采用融合设计,通过将工作在不同频带的天线单元或阵列天线放置在一个特定空间内并共用反射板和天线罩,形成多频共口径天线。共口径天线中多个小间距天线单元或阵列紧密排列,造成天线间强烈的互耦。互耦导致天线性能下降、方向图畸变,不被基站天线性能所接受,因此去偶是多天线系统的关键技术需求。
当前的去耦技术,例如在天线振子臂上加载嵌套式开口谐振槽图形抑制技术,虽然实现了去耦及方向图保形,但是天线走线十分复杂,专利号为CN113964490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宽带双极化电磁透明天线,用于抑制多频带天线间的交叉频带散射干扰;该天线主要是在介质基板上设计四个振子臂,每个振子臂上刻蚀有至少一个嵌套式开口谐振槽,嵌套式开口谐振槽由内、外两个开口谐振槽构成,通过嵌套式开口谐振槽的尺寸决定天线的散射抑制频带,调整内、外两个开口谐振槽的尺寸能够将两个相对窄的散射抑制频段合并为一个宽的散射抑制频带,从而实现宽带散射抑制,且在散射抑制频带内,振子臂上的散射电流主要分布在嵌套式开口谐振槽附近且反向,而反向的散射电流所产生的散射场能够自抵消,从而有效抑制宽带双极化电磁透明天线对工作在其作用频带内天线所产生的散射干扰,进而实现电磁透明的效果。但该专利公开的天线,在实际生产中,难以精准加工及管控量产天线的一致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频共口径基站天线,该天线降低了同频耦合干扰和异频交叉耦合干扰,实现了超高频辐射方向图保形。
一种多频共口径基站天线,包括多频天线、馈电装置和反射板,所述多频天线固定于馈电装置,所述馈电装置通过电气连接在反射板上,所述多频天线包括通过阵列排布的多个天线单元或一个天线单元,所述天线单元包括一个超高频天线子单元和两个中频天线子单元,所述超高频天线子单元包括超高频天线介质基板,所述超高频天线介质基板为纯介电基板,所述中频天线子单元包括中频天线介质基板,所述中频天线介质基板为Co2Z六角铁氧体层压片。
所述Co2Z六角铁氧体层压片,在2.2GHz之前具有较高的磁导率,具备高度小型化因子。所述两个中频天线子单元介质基板采用该铁氧体层压片,中频天线子单元体积缩小,单元相邻距离增大,天线单元间互偶下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354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