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93250.3 | 申请日: | 2023-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102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刘伯军;刘香池;李佳玥;刘婷婷;程鑫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9/36 | 分类号: | C08J9/36;A61M1/36;B01J20/26;B01J20/28;B01D15/08;B01J20/30;C08J9/28;C08L33/14;C08F220/20;C08F212/08;C08F2/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新科华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115 | 代理人: | 王丽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高 交联 吸附 树脂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合成树脂技术和医用材料技术领域,该方法以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等含羟基交联剂的共聚物为基体,在戊二醛为后交联剂的作用下进行二次交联傅克反应,合成了一种比表面积高、孔径分布均匀且带有‑OH等亲水基团的新型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微球,以此基础上对吸附树脂微球表面进行火棉胶(硝基纤维素)包膜修饰改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吸附树脂微球的亲水性,提高了临床治疗的吸附效率,降低了血液灌流器的成本,促进了血液灌流行业的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合成树脂技术和医用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血液灌流(HP)是一种通过灌流吸附装置吸附作用清除血液中毒素和代谢废物的体外血液净化技术,在药物中毒的抢救和肾脏病患者的血液透析等临床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常用的血液灌流器由柱体和吸附剂组成,其中吸附剂材料的选取尤为重要。与传统的多糖类、活性炭类吸附剂相比,市售的血液灌流器多采用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微球作为吸附剂。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微球是一种内部孔结构复杂、交联度很高的高分子吸附树脂,具有物化性能优异、孔径分布均匀、比表面积高以及表面修饰可控性等诸多优点,决定着血液灌流器的应用和推广。
目前的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微球多以聚苯乙烯-二乙烯基共聚物(P(St-co-DVB))为主,这种共聚物是疏水性高分子材料,在生产和使用中仍然存在着生物相容性差、制作成本较为昂贵且工业制备产生污染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技术改进和优化。专利CN115449006A公开的高交联大孔树脂微球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的后交联由以前的1,2-对二氯卞或氯甲醚改为脂肪醛,这种合成方法避免了工业合成中产生对环境污染的氯气和残余有毒致癌的氯甲醚等,但该专利发明产品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相比已包膜改性处理的高交联大孔吸附树脂微球稍差一些,影响了其在血液灌流器中的吸附效率。专利CN114100589A公开的一种用于药物慢性中毒的血液灌流树脂吸附剂改性,所述的改性方法是在中性大孔树脂表面包覆PVA膜,可以提高树脂吸附剂的生物相容性和使用安全性,但其中需要先对PVA溶液进行预交联,制备工艺相对复杂。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临床治疗的吸附效率,促进血液灌流行业的发展,改善现有的技术,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合成一种比表面积高、孔径分布均匀且带有-OH等亲水基团的新型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微球。对该吸附树脂微球表面进行火棉胶包膜修饰更进一步提高了其生物相容性,使其可以安全应用在血液灌流的临床救治中,进行选择吸附大、小分子的毒素;还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吸附动力学,在药物分离提纯、污水处理、化学分析等领域大放异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基体树脂微球的制备:将油相、水相混合进行悬浮聚合反应,分离洗净后得到树脂微球A;
(b)以步骤(a)中得到的树脂微球A为基体,在溶胀剂、后交联剂、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二次交联傅克反应,得到树脂微球B;
(c)树脂微球B经乙醇、盐酸、去离子水洗涤干净后抽滤、干燥;
(d)将干燥后的树脂微球B均匀分散在火棉胶和无水乙醇混合液中,搅拌以进行包膜,得到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微球。
优选的,步骤(a)中,所述油相包括苯乙烯、交联剂、致孔剂和引发剂;所述水相包括分散剂和水;油相与水相的质量比为2:3。
更优选的,步骤(a)中,所述油相包括下述质量份的原料:苯乙烯6~16份、交联剂16~24份、致孔剂65份和引发剂1份。其中,所述交联剂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等丙烯酸类交联剂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或两种以上混合使用;所述致孔剂优选甲苯、乙苯、二甲苯、正庚烷、甲基环己烷、正丁醇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引发剂为过氧化物或偶氮化合物中的一种,如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工业大学,未经长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932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