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硬碳负极材料、负极片和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68590.0 | 申请日: | 2023-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39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航;刘春洋;李素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587 | 分类号: | H01M4/587;H01M4/133;H01M10/0525;H01M10/05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布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05 | 代理人: | 尹晓杰 |
地址: | 51918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极 材料 电池 | ||
本发明涉及负极片材料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硬碳负极材料,所述硬碳负极材料呈多微孔层状的微观结构,所述微孔的最可几孔径为0.35nm‑1.5nmsubgt;,/subgt;所述硬碳负极材料的微孔内水全部脱出时对应的温度范围为150‑450℃;在三电极全电池评价中,0.2C‑3C倍率充电时,所述硬碳负极材料50mV时的嵌锂/钠容量与总嵌锂/钠容量的比值α为12%‑85%。该硬碳负极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时,可以有效避免锂枝晶的生长,同时有效控制了嵌锂/钠前后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从而降低正负极电压,改善高温循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负极片材料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硬碳负极材料、负极片和电池。
背景技术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非水电解质和隔膜四部分组分。其中,正极材料一般采用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通常采用石墨类碳材料。常规的石墨负极碳材料在二次电池几百圈循环后会出现体积膨胀偏大,循环容量保持率下降快等问题。张杰男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二次电池中正极材料的过压会导致过渡金属元素溶出,溶出的过渡金属离子进一步催化负极SEI膜的生长,从而产生电芯极化增加和电芯的循环失效等问题。耐高压正极材料的研究和使用是提高二次电池循环性能的关键因素。林聪在Nat.Nanotech.期刊中发表的文章指出,常规钴酸锂正极材料在4.5V左右开始出现结构的不可逆破坏。现有的掺杂和包覆等技术虽然可以适当提高正极材料的工作电压,但难以突破4.6V。
若从二次电池的负极角度考虑,在全电池的固定压差下,更低的负极工作平台电压,也可以实现降低正极工作电压的目的。因此,开发更低工作平台电压的负极材料预期可以改善二次电池的循环寿命。已知常规石墨负极碳材料的嵌锂平台电压接近锂金属还原电压0V,所以降低负极的嵌锂电压可能会使得部分锂离子还原成锂金属,即产生析锂问题。析锂问题会引起锂枝晶的生长,进而会出现隔膜刺穿电芯短路的风险。
因此,研发一种能避免锂枝晶生长,且能降低正负极电压的负极材料是十分重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硬碳负极材料,包含该硬碳负极材料的负极片和电池。本发明使用硬碳负极材料,可以有效避免负锂枝晶生长,实现了降低正负极电压的目的。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一种硬碳负极材料具有特殊超细微孔结构,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时,可以实现微孔嵌锂,使锂离子在0V电压附近于硬碳负极材料的微孔结构内转化为团簇态锂;另外在三电极全电池评价测试中,该硬碳负极50mV时的嵌锂容量与总嵌锂容量的比值α较高,表明该硬碳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嵌锂容量。如此可以有效避免锂枝晶的生长,同时有效控制了嵌锂前后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实现了降低正负极电压。而且在改善电池循环容量保持率的同时,还能降低负极的体积膨胀率。
本发明的发明人研究还发现,所述硬碳负极材料应用于钠离子电池时,也可以实现微孔嵌钠,另外在三电极全电池评价测试中,该硬碳负极50mV时的嵌钠容量与总嵌钠容量的比值α较高,具有较高的嵌钠容量,可以减少负极析钠的现象,从而有效避免钠枝晶的生长(与锂电池改善机理类似)。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硬碳负极材料,所述硬碳负极材料呈多微孔层状的微观结构,所述微孔的最可几孔径为0.2nm-1.5nm,所述硬碳负极材料的微孔内水全部脱出时对应的温度范围为150-450℃;在三电极全电池评价中,0.2C-3C倍率充电时,所述硬碳负极材料50mV时的嵌锂/钠容量与总嵌锂/钠容量的比值α为12%-85%。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负极片,所述负极片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硬碳负极材料。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硬碳负极材料,或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负极片。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685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