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WiFi跨场景感知的源域选择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58760.7 | 申请日: | 2023-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339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盛碧云;韩瑞;肖甫;桂林卿;蔡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7/309 | 分类号: | H04B17/309;H04W4/33;H04W84/12;G06N3/0464;G06N3/0499;G06N3/08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张玉红 |
地址: | 2100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wifi 场景 感知 选择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无线信号的跨域行为感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适用于WiFi跨场景感知的源域选择方法,充分考虑源域、目标域的全局数据分布和带标签数据的局部分布,设计一种基于全局和局部距离线性组合的评价策略,选择距离目标域最近的源域来构建跨域感知模型,保障跨场景无源感知的可靠性和精度;还为基于WiFi的跨场景感知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信号的跨域行为感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WiFi跨场景感知的源域选择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室内WiFi设备的广泛应用,基于WiFi信号的被动式人员感知技术表现出巨大的潜力。考虑到一种环境中训练的模型不能直接应用到另一种环境中,基于WiFi信号的跨域感知成为研究热点。针对实际场景的跨域感知问题,源域和目标域的差异性可能导致负迁移的现象发生。因此,从多个可用的源域中选择一个适用于给定目标域的源域数据集,对于提高跨域感知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基于WiFi信号的跨域感知方法往往忽略源域选择问题,直接构建复杂的网络模型(如对抗训练网络),学习域自适应特征。如果从多个源域中随机选择一个原始场景的数据,构建跨域模型,那么源域的盲目选择会大大降低跨场景感知的可靠性。在其他研究领域,如文献《基于多源域深度域自适应的脑力负荷识别》(出自《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专利申请CN112364994A、CN114330451A、CN115034296A,将数据直接投影到可再生希尔伯特空间或者欧式空间中,采用最大均值差异(MMD距离或改进的MMD距离)直接计算两个数据源的差异。然而,数据投影过程忽略数据和标签的关联性,造成投影空间辨识能力差的问题;此外,针对行为感知任务而言,其包含多个不同的动作类别,需要同时关注多个域同类别样本之间的相似度。CN114254676A训练多个源域模型并统计其在目标域中的测试结果,投票生成一个多源分类器,并进一步采用迭代的方式进行源域选择,然而该方法操作复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WiFi跨场景感知的源域选择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源域、目标域的全局数据分布和带标签数据的局部分布,设计一种基于全局和局部距离线性组合的评价策略,选择距离目标域最近的源域来构建跨域感知模型。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适用于WiFi跨场景感知的源域选择方法,步骤为:
步骤1、在多个室内场景中采集不同动作的WiFi信号并提取通道信号状态信息CSI,其中一个场景的数据作为目标域,其他多个场景的数据作为多个源域,对目标域及所有源域中的数据样本打上类别标签;
步骤2、采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训练其中第i个源域的数据;
步骤3、利用训练好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作为特征提取器,提取源域所有数据的特征,以及目标域少量带有标签数据的特征;
步骤4、在源域及带有标签的目标域数据中,计算不同类别的类原型,将同一类原型的余弦相似度作为该类的局部相似度,统计所有类的局部相似度之和的倒数,作为局部距离;
步骤5、利用JS散度来衡量源域和目标域全局数据概率分布的相似度,并将其作为全局距离;
步骤6、线性组合该局部距离和全局距离,作为两个域的距离衡量标准;
步骤7、重复步骤2-6遍历其余所有的源域,并选择最小距离所对应的源域,用于后续的跨场景感知。
进一步的,在目标域中,只有极少量的数据带有类别标签信息用于训练;多个源域中,全部数据打上类别标签信息。
进一步的,采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训练某一个源域数据。
进一步的,步骤3具体为,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作为特征提取器,将最后一个全连接层作为样本特征,提取该源域所有数据的特征,以及目标域少量带有标签数据的特征。
进一步的,步骤4具体为,在该源域、带有标签的目标域数据中,将各类别特征的平均值作为类原型,其公式为:
;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587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