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氯碱系统的含氯稀硫酸脱氯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49768.7 | 申请日: | 2023-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779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章骞;汤淑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龙岩龙化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19/00 | 分类号: | B01D19/00;C01B17/90 |
代理公司: | 南昌合达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42 | 代理人: | 徐页靖 |
地址: | 364000 福建省龙***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系统 含氯稀 硫酸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氯碱系统的含氯稀硫酸脱氯装置。所述用于氯碱系统的含氯稀硫酸脱氯装置包括:脱氯釜、进液管、进气泵、气液分流组件、尾气分离器和第一输送泵;所述脱氯釜包括釜体、花板及喷淋管,所述花板固设在所述釜体内,所述花板上开设有小孔,所述喷淋管安装在所述釜体内,所述喷淋管位于所述花板的上方;所述进液管的输出端固设在所述釜体的顶部,且所述进液管与所述釜体内连通。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氯碱系统的含氯稀硫酸脱氯装置,分离后再进入花板的小孔,增大了空气与稀硫酸的接触面积,同时,脱氯釜处于负压状态降低了氯气的分压,从而大大提高吹脱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脱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氯碱系统的含氯稀硫酸脱氯装置。
背景技术
在烧碱生产的后处理工序氯气干燥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浓硫酸在作为干燥剂,吸收其中的水分而浓度降低形成废硫酸,同时有少量氯气被吸收到硫酸溶液中,废硫酸浓度为78~82%,其中含氯以游离氯计约为1000~2000PPm。为了更好地实现废酸的回收利用,需要脱除其中的游离氯,脱氯设备是实现废硫酸脱氯的关键。
在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含氯废硫酸脱氯装置,申请号为:CN206457267U,该脱氯装置主要通过搅拌棒搅拌含氯硫酸,与压缩空气接触,分离出氯气并排出,实现脱氯。
现有技术方案中,压缩空气从分离釜的上部通入,与含氯硫酸液体的接触面积非常小,仅有表面一层,接触效率低,同时,搅拌组件结构复杂,维修,更换不方便。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氯碱系统的含氯稀硫酸脱氯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氯碱系统的含氯稀硫酸脱氯装置,解决了吹脱效率有待提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氯碱系统的含氯稀硫酸脱氯装置,包括:
脱氯釜、进液管、进气泵、气液分流组件、尾气分离器和第一输送泵;
所述脱氯釜包括釜体、花板及喷淋管,所述花板固设在所述釜体内,所述花板上开设有小孔,所述喷淋管安装在所述釜体内,所述喷淋管位于所述花板的上方;
所述进液管的输出端固设在所述釜体的顶部,且所述进液管与所述釜体内连通;
所述进气泵的输出端通过所述气液分流组件与所述釜体内连通;
所述气液分流组件包括内管、夹套管和第一输出口,所述内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气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内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釜体且相互连通,所述夹套管套设在所述内管外,且所述夹套管的顶端贯穿所述釜体且相互连通,所述夹套管上设置有第一输出口;
尾气分流器,所述尾气分流器的输入端固设在所述釜体的顶端,所述尾气分流器的液体输出端与所述釜体的顶部连通;
第一输送泵,所述第一输送泵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输出口的输出端固定,所述第一输送泵的输出端与所述喷洒管的输入端固定。
优选的,所述喷淋管上开设有至少两组喷淋孔,两组所述喷淋孔对称设置在所述喷淋管上。
优选的,所述釜体由下釜件、中釜件和上釜件组成,所述中釜件的底部与所述下釜件的顶部固定,所述中釜件的顶部与所述上釜件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下釜件、所述中釜件及所述上釜件的连接处采用法兰固定且封装。
优选的,所述夹套管上还设置有第二输出口,所述第二输出口的与所述夹套管内连通,所述第二输出口位于所述第一输出口的下方;
所述用于氯碱系统的含氯稀硫酸脱氯装置还包括第二输送泵,所述第二输送泵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输出口的输出端固定且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龙岩龙化化工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龙岩龙化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497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