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的微型钢管混凝土桩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47290.4 | 申请日: | 2023-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490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本亮;汪宏;郁杨;张睿;王志峰;郭诗文;任启明;潘凯;米腾飞;朱兵;郝士云;杨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公路交通节能与环保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
主分类号: | E02D5/38 | 分类号: | E02D5/38;E02D5/52;E02D15/04;E02D13/04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杨来宝 |
地址: | 230088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微型 钢管 混凝土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新型的微型钢管混凝土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受力钢管(3),所述受力钢管(3)两端分别采用钢管盖板(13)、钢管端头(10)封闭;
隔离套管(2),所述隔离套管(2)设置在受力钢管(3)外侧,用于隔离受力钢管(3)与混凝土管桩(1),所述混凝土管桩(1)设置在隔离套管(2)外部,为空心圆柱结构;
所述受力钢管(3)侧壁设置限位支撑杆舱(9),限位支撑杆舱(9)内铰接有限位支撑杆(7),所述受力钢管(3)为空心圆管结构,所述受力钢管(3)内部通过拉压杆(4)、连接杆(5)连接限位支撑杆(7),所述拉压杆(4)设置在所述受力钢管(3)腔体内,所述拉压杆(4)一端露出受力钢管(3)以便人员操作,另一端与连接杆(5)一端通过圆环铰接,所述连接杆(5)另一端与限位支撑杆(7)铰接,所述限位支撑杆(7)通过所述拉压杆(4)和连接所述连接杆(5)进行展开与收缩;
其中,初始状态下,所述限位支撑杆(7)位于限位支撑杆舱(9)内,当推动拉压杆(4),拉压杆(4)受压发生位移,带动连接杆(5),进而使得限位支撑杆(7)绕限位支撑杆舱(9)内的铰接环发生转动,即限位支撑杆(7)展开。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微型钢管混凝土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压杆(4)上设有钢管盖板(13),钢管盖板(13)位于受力钢管(3)端部上方,钢管盖板(13)限制所述拉压杆(4)轴线方向上下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微型钢管混凝土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钢管(3)外侧设有限位钢板(12),所述限位钢板(12)上通过限位钢板锚栓(17)与受力钢管(3)连接,限制受力钢管(3)上下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微型钢管混凝土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钢管(3)和所述隔离套管(2)之间施加润滑剂进行润滑。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微型钢管混凝土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钢管(3)和所述拉压杆(4)均采用分段连接,分段的受力钢管(3)和所述拉压杆(4)均通过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新型的微型钢管混凝土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将所述隔离套管置于钻孔内,在其外侧浇筑混凝土,待形成混凝土管桩后,进行下步工序;
(2)待将所述限位支撑杆收缩至所述限位支撑杆舱后,将所述受力钢管插入至所述隔离套管内部;
(3)通过向拉压杆施加压力,通过所述连接杆将所述受力支架张开,提升所述受力钢管至所述限位支撑杆支撑在所述混凝土管桩上;
(4)将所述的限位钢板固定在所述的受力钢管一端,以限制受力钢管的位移,钢管与混凝土桩接触牢固,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新型微型支护桩体系;
(5)待基坑施工完成后,取下所述限位钢板,压入所述受力钢管至所述限位支撑杆能够自由收缩状态,提升所述拉压杆,将所述限位支撑杆收缩,拔出受力钢管,进行回收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公路交通节能与环保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未经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公路交通节能与环保技术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4729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