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裂化再生烟气钠碱法脱硫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38111.0 | 申请日: | 2023-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36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唐永超;罗俊成;孙晓怡;孙蓓蓓;刘玉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50 | 分类号: | B01D53/50;B01D53/78;B01D53/34;B01D3/06;B01D47/06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刘凤钦;张群 |
地址: | 31510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裂化 再生 烟气 钠碱法 脱硫 技术 | ||
1.一种催化裂化再生烟气钠碱法脱硫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来自催化裂化SCR脱硝后再生烟气温度320℃~400℃,压力0.005~0.02Mpag,SO2含量500~3000mg/Nm3,颗粒物含量100~1000mg/Nm3,分为两股,一股经催化裂化余热锅炉低温省煤器回收热量,冷却至150~260℃;第二股经高含盐水喷雾混合降温至150~260℃后,汇入经热量回收的第一股再生烟气中后,一并送至除尘器;
出除尘器的再生烟气中颗粒物含量降低至1~20mg/Nm3,送至吸收塔的下段;
在吸收塔的下段,再生烟气与加入了碱液的一级循环液进行充分的接触,脱除烟气中的SO2,湿烟气温度降低至50~65℃,经除沫器脱除湿烟气中的的雾沫夹带后,经升气孔送至吸收塔的上段;由吸收塔下段底部排出的一级循环液温度50~65℃,经一级循环液泵加压至0.2~0.6Mpag后分为两股,第一股送至吸收塔下段喷淋管,经喷嘴雾化后对进入吸收塔的再生烟气洗涤吸收,第二股送至循环液浓缩工序;
第二股循环液送至缓冲罐减压至0.01~0.1Mpag,减压后气相返回至吸收塔,液相经泵加压至0.1~0.4Mpag,送至循环液加热器加热至120~160℃后,送至浓缩闪蒸罐;
控制浓缩闪蒸罐压力-0.02~-0.1Mpag,闪蒸后气相温度60~95℃,经蒸汽压缩机加压至0.05~0.1Mpag,温度为120~300℃,送至循环液加热器回收热量冷却至60~120℃后,返回至吸收塔;闪蒸后液相盐含量6wt%~16wt%,通过泵加压至0.5~1.0Mpag,经压缩空气充分流化后,送至第二股催化裂化SCR脱硝后再生烟气中喷雾混合;
在吸收塔的上段,湿烟气与二级循环液进行充分的接触,进一步脱除烟气中残余的SO2及雾沫夹带中的盐组分,并经高效除雾器进一步脱除烟气中的雾滴夹带后,排放大气;由吸收塔上段底部排出的二级循环液温度50~65℃,经二级循环液泵加压至0.4~0.8Mpag后送至吸收塔上段喷淋管,经喷嘴雾化后对湿烟气进行二次洗涤吸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裂化再生烟气钠碱法脱硫技术,其特征在于:第一股再生烟气与第二股再生烟气流量比为4:1~19: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裂化再生烟气钠碱法脱硫技术,其特征在于:控制第二股循环液流量,维持一级循环液中盐含量3wt%~8wt%。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催化裂化再生烟气钠碱法脱硫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的中部设置有将其分隔为上段与下段的隔板,该隔板上设置有竖向布置且上下贯通的升气管,该升气管的上端位于吸收塔上段的液位之上;
所述吸收塔上段中设置有自上而下间隔排布的高效除雾器、上段喷淋管;所述吸收塔下段中设置有自上而下间隔排布的除沫器、下段喷淋管、烟雾分布器;再生烟气的入口位于吸收塔侧壁且低于烟雾分布器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催化裂化再生烟气钠碱法脱硫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塔的底部设置有一级循环液泵,该一级循环液泵的入口与吸收塔底部相连接,该一级循环液泵的出口通过第一管道与下段喷淋管相连接、通过第二管道与缓冲罐相连接,所述缓冲罐的输出口与吸收塔下段相连接且连接处位于下段喷淋管之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催化裂化再生烟气钠碱法脱硫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罐的下游设置有循环液加热器、浓缩闪蒸罐,所述循环液加热器的第一入口通过泵与缓冲罐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循环液加热器的第一出口与浓缩闪蒸罐的入口相连接,所述循环液加热器的第二入口通过蒸汽压缩机与浓缩闪蒸罐的顶部出口相连接,所述循环液加热器的第二出口与吸收塔下段的底部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催化裂化再生烟气钠碱法脱硫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缩闪蒸罐的罐底通过加压泵加压后与压缩空气共同汇入第二股再生烟气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3811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