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型雷达双驱多柔传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310032981.7 | 申请日: | 2023-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45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徐畅;何文杰;张怡;张增太;孔卫东;陈晓东;蔡靖;李彪;张腊梅;余澍民;王泽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M11/10 | 分类号: | F16M11/10;F16M11/18;F16M11/22;H02K7/116;G01S7/02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杜丹丹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型 雷达 双驱多柔 传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大型雷达双驱多柔传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安装组件、大齿轮,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一端能够转动的连接所述安装组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另一端柔性连接所述安装组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均包括驱动部、鼓形齿轴、小齿轮,所述驱动部的驱动端连接所述鼓形齿轴,所述小齿轮的内圈能够绕所述鼓形齿轴的对称中心点球面转动的与鼓形齿轴连接,所述小齿轮的外圈与所述大齿轮啮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提高大型、重载雷达俯仰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型雷达传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大型雷达双驱多柔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雷达系统俯仰角的变化常通过一个大齿轮和驱动机构来实现,传统的俯仰驱动机构大多采用定轴转动。如公告号:CN203178482U,一种雷达收发单元俯仰驱动机构,包括支架(1)、驱动装置(2)、第一连接座(3)和第二连接座(4);所述第一连接座(3)和第二连接座(4)活动式且共轴安装在支架(1)上;所述驱动装置(2)与第一连接座(3)刚性连接。对于大口径、重载雷达,其俯仰大齿轮的直径非常大,一般采用多段拼装的方式,由于制造安装误差,存在较大的端跳和径向跳动。同时由于风载、温度等因素,大齿轮转动过程中存在结构变形。采用传统的定轴转动方式,很难保证传动的可靠性和平稳性,严重影响雷达寿命。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已构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解决大型、重载雷达的俯仰大齿轮采用多段拼接的方式,存在制造安装误差以及转动过程中易变形,定轴转动方式难以保证传动的可靠性和平稳性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大型雷达双驱多柔传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安装组件、大齿轮,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一端能够转动的连接所述安装组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另一端柔性连接所述安装组件;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均包括驱动部、鼓形齿轴、小齿轮,所述驱动部的驱动端连接所述鼓形齿轴,所述小齿轮的内圈能够绕所述鼓形齿轴的对称中心点球面转动的与鼓形齿轴连接,所述小齿轮的外圈与所述大齿轮啮合。
本发明通过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形成双驱结构,一方面提高驱动力,另一方面形成两处支撑,提高支撑稳定性,再者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二驱动机构能够转动以及柔性的连接安装组件,同时小齿轮的内圈能够绕所述鼓形齿轴的对称中心点球面转动的与鼓形齿轴连接,能够使得大齿轮与小齿轮在一定范围内球面调节,形成自适应支撑以及柔性调节安装制造带来的误差,能够实现传动末级大齿轮与小齿轮的最佳啮合,从而提高大型、重载雷达俯仰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安装平台、安装架体、弹簧推杆,所述安装架体的底部能够调节高度的连接所述安装平台的中部,所述弹簧推杆连接所述安装平台的两端,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结构的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架体的顶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另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所述弹簧推杆的顶端。
可以通过调整安装支架的安装高度,以及通过弹簧推杆柔性支撑,对末级传动齿轮的啮合状态进行细微调整,有效解决了由于装置长期工作导致悬挂推力不足且不易修正的问题,操作方便。
优选的,所述安装平台为矩形板,所述安装架体的底部通过多个调节螺杆连接所述安装平台,所述弹簧推杆为四个,四个所述弹簧推杆连接所述安装平台的四个角处。
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驱动结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驱动结构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沿所述安装组件的竖直对称面对称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329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真空泵系统
- 下一篇:一种零样品浪费的部分环进样方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