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血管免缝合装置、免缝合人工血管以及输送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310028082.X | 申请日: | 2023-0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50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 发明(设计)人: | 楼程鸣;王秀霞;徐小微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京健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F2/07 | 分类号: | A61F2/07;A61F2/06;A61F2/966;A61F2/95 |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王澎 |
| 地址: | 311100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管 缝合 装置 人工 以及 输送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管免缝合装置、免缝合人工血管以及输送系统,所述血管免缝合装置包括环箍和裙套,所述裙套的一端固定设在所述环箍上,所述裙套的侧边上设有用于将所述裙套沿其轴向方向切分的切口,所述切口处设有用于将所述切口拉拢收紧的绑线。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手术过程中,使用血管阻断钳夹持环箍,将环箍以及裙套沿降主动脉血管断端进入后套到降主动脉血管外部,再将覆膜支架植入到降主动脉内壁,收紧绑线,通过覆膜支架和裙套对降主动脉的内外夹持,达到免缝合效果,使降主动脉与覆膜支架及人工血管可以快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大大缩短手术过程中的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管免缝合装置、免缝合人工血管以及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20世纪70年代,曾有国外学者研制了套管环型免缝合人造血管并进行了少量的尝试,该思路是在人造血管末端用玻璃或金属等硬质管状物制成带套管环的人造血管,吻合时将套管置入人体血管后在血管腔外进行结扎而无需缝合,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远端和近端主动脉的吻合,使得吻合速度大大加快,出血量和停循环时间显著缩短,从而避免神经系统的损伤。
20世纪80年代,Lemole等应用免缝合主动脉移植物于31例腹主动脉瘤患者中,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仅为17min,无严重并发症。Oz等使用该类移植物进行了49例手术,手术死亡率为4%(动脉瘤患者)和18%(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5年生存率达64%。后又将病例数扩大到123例,效果良好,无吻合处漏血、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Liu和Spagna等采用该方法也表明免缝合移植物具有可靠的吻合性能、较低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国内利用自制的免缝合人造血管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结果均表明免缝合人造血管可以发挥满意的维持血管功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用免缝合人造血管可以大大简化手术操作,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目前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已有报道的免缝合人工血管的主要结构为:采用硬质环作为内环,放置在人工血管/人体血管内部,在人工血管/人体血管外部采用卡环、缝线、接扎带等作为免缝合结构将人工血管/人体血管结扎在内环上,从而实现人工血管与人工血管/人体血管的免缝合连接。
现有的免缝合结构在手术过程中操作安装比较麻烦,影响手术的时间,患者长时间处于深低温或中低温体外循环,手术风险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血管免缝合装置、免缝合人工血管以及输送系统,使降主动脉与覆膜支架及人工血管可以快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大大缩短手术过程中的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血管免缝合装置,包括环箍和裙套,所述裙套的一端固定设在所述环箍上,所述裙套的侧边上设有用于将所述裙套沿其轴向方向切分的切口,所述切口处设有用于将所述切口拉拢收紧的绑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手术过程中,使用血管阻断钳夹持环箍,将环箍以及裙套沿降主动脉血管断端进入后套到降主动脉血管外部,再将覆膜支架植入到降主动脉内壁,收紧绑线,通过覆膜支架和裙套对降主动脉的内外夹持,达到免缝合效果,使降主动脉与覆膜支架及人工血管可以快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大大缩短手术过程中的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裙套的一端通过缝合或粘结的方式固定设在所述环箍的内侧或外侧。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裙套的一端通过缝合或粘结的方式固定在环箍的内侧,通过环箍将裙套压覆在血管的外壁上,确保裙套固定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切口将所述裙套沿轴向方向切分出两个收拢边,每个所述收拢边上均设有多个穿孔,多个所述穿孔沿所述收拢边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所述绑线的两端分别穿过并伸出两个所述收拢边上的所述穿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京健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京健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280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补电车辅助装置
- 下一篇:一种集成电路间歇性故障在线监测与智能预警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