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胃瘫治疗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23574713.8 | 申请日: | 2022-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91672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3 |
发明(设计)人: | 张环;李方;唐德鈞;彭海峰;潘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凯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哲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67 | 代理人: | 周黎阳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胃瘫治疗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其包括微型泵、胃管和肠管。胃管的尾端与微型泵的抽水口连通,头端伸入人体胃腔中,且设有密集开孔,用于抽吸潴留的胃液。肠管尾端与微型泵泵的排水口连通,头端套入穿过胃管内部后,伸入十二指肠,进入空肠上段小肠。微型泵启动时通过胃管抽出胃内液体,并将胃液泵回空肠上段,维持人体的消化液生理平衡。在此过程中,患者的胃体积由膨胀逐渐至缩小。待泵停止工作后,胃腔再次因分泌液聚集使胃由缩小逐渐至膨胀;调制好微型泵间歇性、周期性启动,使得胃腔发生周期性膨胀至缩小,起到对胃壁的物理性按摩作用,辅助胃液向小肠的排入,维护消化液代谢平衡,等待胃动力的恢复,以期治疗胃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用于周期性的主动抽取胃液,促使胃腔发生周期性减压舒张,加快胃肠功能恢复。
背景技术
胃排空障碍俗称胃瘫,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胃排空延迟,是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发病的相关因素包括:胃肠壁内在神经丛损伤引起胃底及胃窦收缩力减弱、神经传递减少及间质细胞缺失、高血糖状态、炎性细胞浸润、胃肠激素分泌异常等。
其症状表现为:胃停止蠕动或者仅有轻微蠕动,导致胃内容物无法进入小肠,全部堆积在胃部。患者进流食后会出现腹胀、呕吐的症状;对患者置入胃管减压可以吸出大量胃容物,缓解腹胀、呕吐的症状;但是停止减压后再进食,腹胀、呕吐的症状又反复出现。
目前常见的治疗(常规)方案包括:约束患者使其禁食水、对患者进行持续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但上述治疗方案一部分属于非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另一部分虽有器械介入但仅被动对胃部进行减压,治疗效果仍有待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临床这类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胃瘫治疗装置;包括微型泵和与其连接的胃减压肠回输套管,泵工作时,通过胃管抽出胃液;再由肠管将胃液重新输入小肠,此过程中,患者的胃由膨胀逐渐缩小。控制微型间歇周期性启动,使得胃腔呈周期性膨胀和缩小,起到对胃壁的物理性按摩作用,辅助胃液向小肠的排入,维护消化液代谢平衡,等待胃动力的恢复,以期治疗胃瘫。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胃瘫治疗装置,包括
微型泵:微型泵设有抽水口和排水口;
胃管:胃管尾端与泵的抽水口连通,头端置入人体的胃腔,且头端设有密集开孔,用于抽吸胃液;
肠管:肠管尾端与泵的排水口连通,头端套入穿过胃管内部后,伸出胃管进入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小肠;用于将胃液排入小肠;
微型泵工作时,胃液从胃管抽出,由肠管排回至小肠;使得胃液减少,胃腔缩小。
具体的方案,胃管呈“Y”形结构,“Y”形结构的下端为胃管头端,用于伸入人体胃部;“Y”形的上端其中一分叉与微型泵的抽水口连通;肠管尾端内置在“Y”形的上端的另一分叉,且与微型泵的排水口连通,肠管头端向“Y”字形的下端延伸。
具体的方案,密集开孔位于胃管头端的管壁,用于吸取胃腔内液体。
具体的方案,肠管尾端外直径小于胃管内径,头端伸出胃管的部分设有开口,胃液通过开口泵入小肠。
具体的方案,肠管头端伸出胃管的部分长度为25-35cm,且横截面呈轮齿状;小肠挤压肠管头端时,轮齿凸起部位与小肠接触,防止肠管头端被完全压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凯,未经潘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5747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装副轴总成对齿工装
- 下一篇:一种装配式预制隔墙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