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止回阀有效
申请号: | 202223485512.0 | 申请日: | 202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9366896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发明(设计)人: | 吴坚;陈亮;郑长锐;杨勇;童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永联阀门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5/03 | 分类号: | F16K15/03;F16K27/08;F16K4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京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08 | 代理人: | 宋华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五道2***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止回阀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止回阀,旨在解决当前采用弹簧预紧的止回阀容易出现泄漏的技术问题,包括阀体和阀板,阀体沿流体流通方向顺序具有进流道、阀腔及出流道,阀腔具有与外部连通的开口,开口上设有阀盖;阀板布置于阀腔中,阀腔内设有限制阀板径向移动的第一限位部,阀盖上相对第一限位部的位置设有限制阀板轴向移动的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与第一限位部垂直互锁,致使阀板可翻转地设置于阀腔内,并控制进流道和/或出流道通断。本实用新型相比于传统的采用弹簧预紧实现密封的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止回阀承受的流体压力更大,在承受更大的流体压力时,阀板对进流道的封堵效果更好,从而可以有效防止止回阀失效而导致流体泄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止回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止回阀。
背景技术
当前,一些高压管汇单流阀通常采用弹簧预紧的方式实现单向自密封,如公开号为CN21674300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提供的一种高压止回阀的技术方案,但随着通径的增大及流体压力的提高,弹簧无法承受来自流体的较大的压力,从而容易出现泄漏的现象,从而无法适应高压力的工况。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止回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止回阀,以解决当前采用弹簧预紧的止回阀容易出现泄漏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设计一种止回阀,包括阀体和阀板,所述阀体沿流体流通方向顺序具有进流道、阀腔及出流道,所述阀腔具有与外部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上设有阀盖;
所述阀板布置于所述阀腔中,所述阀腔内设有限制所述阀板径向移动的第一限位部,所述阀盖上相对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位置设有限制所述阀板轴向移动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垂直互锁,致使所述阀板可翻转地设置于所述阀腔内,并控制所述进流道通断。
优选地,所述阀板包括与所述进流道尺寸适配的主体,所述主体高端设有转动部,致使在重力作用下所述主体沿所述转动部轴向旋转;所述主体靠近所述阀盖一侧设有缓冲部。
优选地,所述阀盖为由上盖体及下盖体组成的可拆卸结构,所述下盖体嵌装于所述上盖体内部,并在所述下盖体上相对所述缓冲部的位置设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缓冲部活动接触;所述上盖体通过螺栓与所述阀体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下盖体尺寸与所述开口尺寸适配。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至少一个相对所述转动部的位置径向设于所述阀腔内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与所述转动部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至少一个相对所述限位孔的位置垂直布置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根部与所述下盖体连接,所述限位柱头部通过凹槽与所述转动部转动连接;所述限位柱相对所述限位孔的位置形成对阀板轴向移动的限位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将阀板可翻转地设置于阀腔内,在流体正常流动时,流体压力可以冲开阀板,使阀板翻转,使流体依次沿着进流道、阀腔和出流道流动,此过程中,阀板不会阻止流体,从而保证了流体的正常流动;当停止向进流道内通入流体时,阀板在重力作用下翻转并断开进流道通路,并可以有效防止流体通过出流道和阀腔流入进流道中,进而可以防止流体回流。相比于传统的采用弹簧预紧实现密封的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止回阀承受的流体压力更大,在承受更大的流体压力时,阀板对进流道的封堵效果更好,从而可以有效防止止回阀失效而导致流体泄漏。
2.本实用新型还在阀腔内设有第一限位部,在阀盖上设有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形成对阀板的径向移动限位,第二限位部形成对阀板的轴向移动限位,使得阀板可翻转地设置于阀腔内,本实用新型采用限位安装的方式布置阀板,不仅转动灵活,止回效果好,且避免传统销轴安装的方式,降低故障率,延长阀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永联阀门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永联阀门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4855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频炉用新型坩埚结构
- 下一篇:一种分体式防堵排杆